已经许久没有到电影院看片了,8.14作为政治任务,单位组织观看《大寒》。观影前并没有太多的期待,可当真正走进电影院坐定观看后,心中那种痛和无奈让我以泪洗面。
这是张跃平导演执导的一部真实反映日军侵华战争期间施行“慰安妇”制度,揭露日军暴行的故事片。以“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张双兵老师的视角,讲述了故事主人公崔大妮被日军凌辱的故事。故事来源于张老师36年来走访的127位“慰安妇”受害者的真实故事。
1938年冬至,崔大妮嫁到桃园村一年多,已怀有身孕,正和丈夫宝生憧憬着未来的幸福生活。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了桃园村,打着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设定为治安村。一切的悲剧从这一刻开始,日军强抓民女,大妮的妹妹二妮不幸遭此毒手。大妮冲到日本军营救妹妹,结果自己也身陷魔窑,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日军强暴。丈夫宝生拼死营救姐妹俩,却被日军当着自己的面强暴了大妮和二妮,并把奄奄一息的他扔进了河里。因为宝生的反抗,桃园村惨遭日血洗。抗战胜利后,“慰安妇”这一不干净的名声,没让大妮抬起头来活过一天......
70多年后,大妮等到的是日本最高法院终审判决,败诉。
整个影片观看下来,给我的感觉是一种莫名的压抑和悲伤,不但是主角大妮的故事让人心痛,影片中的每个小角色都因时代和人性被打上了悲哀的印记。
一、怯弱,人性最悲哀的一面
影片中的村长梁长贵,一个可恨又可悲的角色。作为村长为了能保住那虚望中的一村平安,他选择了一条怯弱的不归路。他百般讨好日本人,为自己村能成为治安村免于临近其他村庄被屠村的惨状而沾沾自喜。日军要求他在村里抓捕“花姑娘”献给太君时,他为了“保护”自己闺女在内的村里的女人,而毅然牺牲了外村赶来投靠姐姐大妮的二妮。在他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中,最终还是得到了妻子和女儿被日军欺凌而死的结局。心中那依附日军残喘生活的幻境破灭,他杀了翻译官,放火烧了祖业,无比绝望的喊着“报应”死去。
他的死是注定的,死于他因求生的本能而生出的怯弱,死于他那不应有的幻想。这其实是大多数人的本性,不论当时还是现在,作为一个底层的老白姓,能守着自己亲近的人,苟延残喘的活下去估计是大部分人的第一选择。什么民族大义,国仇家恨,之于能活下去的诱惑实在太微不足道。愤起反抗的代价,在一个普通人的眼里实在太大。而正是这种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怯弱,使的泱泱大国有着躲不开被欺辱的命运。村长是个坏人毋庸置疑,我也不是想替他翻案。只是有一种无奈感,如是在太平盛世,他也许会是个好村长、好父亲。但在那乱世,这一切注定不可能,那一世也许正因为有了太多他那样的“顺民”,才注定了更大的悲剧。
二、守道,一种更伤人的东西
二妮是剧中一个可怜的女人,被日军凌辱的她怀孕了,被丢出了军营。当死里逃生的她,再次看到外面的阳光时,那如死潭一般的眼睛里出现了些许生的期望。可是生活还是在一次抛弃了她,她的乡亲们终究还是容不了她。在中国千百年的礼教社会里,一个女人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守道,为她的丈夫、家族守着妇道。可二妮已经成为了“不洁”的女人,更怀上了日本人的孩子,这让她以不被原有的生活所容。在遭到村里乡亲的歧视和谩骂后,最本满心疮痍的她,能在日军暗无天日的军营活下来,却无法在故乡的阳光中走下去,她失去了最后的勇气,她选择了跳崖自尽。
她的死也是注定的,死于她所生活时代的礼教和人们的麻木。人性的劣根决定我们是欺软怕硬的,所以在那个年代就算有国仇家恨,就算有许多不甘,但因为对强大的恐惧,使的许许多多人在日军面前毫无尊严的点头哈腰,或是毫无表情的木讷挨打。面对同样弱者的同胞,就算明知你被欺凌,但你破坏了我们自诩的道,撕掉了国人那可笑的尊严,其他人就必须用对你的歧视来证明他的爱国;用对你的麻木漠视,来证明我和你之间的不同,你是你、我是我。
桃园村以义结村,可当日军到来时,全村人背弃了对国家民族,放弃了他们的义,期间固然有村长的穿针引线,可也是全村人的选择。战后,村民们对大妮的排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那段不得不承认的集体记忆的一种厌恶,大妮的存在不停提醒他们曾经的背叛,只有通过对大妮的蔑视,才能让大家觉得自己是正义的。
三、战争,泯灭人性的光辉
人性是造物主赐于人类的礼物,用以区别于世界上其他生物。人性中可贵的一点应是良知,他是人性的光辉所在。但战争这架无情的机器,可以泯灭一切。正如剧中的那位爱好画画的日本人,在战争的初期他还能秉承自己的心坚守人性。可到了战争的后期,伴随着“日军神话”、“天皇万岁”的破灭,对失败的恐惧,让日军的心态更加的扭曲。他们曾经的狂妄、残忍,成了如今的恐惧和绝望,不甘、奋怒让他们更加丧心病狂。他们中那仅有的一点人性,在战争中被抛弃。
他虽然还活着,但其实也已经死去。战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它可以夺取千千万万人肉体的生命,更能夺去千千万万灵魂的生命。一个没有人性的活人,比死人更可怕;一个被战争扭曲的心,比一颗不在跳动的心更痛苦。
四、对比,苦涩的讽刺
宝生被日军抛下河后得救成为了一名抗日英雄最终战死沙场。人们对他的纪念是一块立在风水宝地的墓碑和逐步的遗忘。大妮为了宝生那句“活下去”,选择了比死更难的活着。但“慰安妇”这一不干净的名声,没让她抬起头来活过一天.....
人们记住了耻辱,却遗忘了英雄;人们习惯了指点,却忘记了宽容;这不是谁的错,却又是我们大家的错。
《大寒》本是年初上映,结果却是:排片无望,荒凉下线。8月14日,第六个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在多方努力下才得以重新上映,即便是重映也只有少数影院进行排片,并且场次少得可怜。相较其他大热的商业娱乐片,不仅让人感叹。但其实就连我自己如果不是政治任务,估计也很难自己买票走进影院。官微中一句“这么严肃的题材,营销不得,不消费苦难”看了让人苦涩。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被太多的娱乐所消费,忘记了很多很多本不应该忘记的。
36年来,张双兵老师共走访了127位“慰安妇”受害者,曾多次带领她们勇敢地站在日本东京法庭控诉日军罪行。然而,控诉之路艰难而漫长,他们多次维权,又多次被驳回。影片中大妮的原型就是这些老人中的一名名叫曹黑毛的老人。就在2018年7月24日上午10点,曹黑毛老人也在家中病逝,享年96岁。随着曹黑毛老人的离去,这127位慰安妇受害者全部抱憾而终。影片最后张老师的那段独白“我们不是为了宣扬仇恨,只是为了为她们讨回一个公道”,“人走了,理走不了,这个公道一定要讨下去……”。被蹂躏和践踏的真相是人性极致的冰冷,这些受伤的灵魂虽然有些被拯救,但更多尸骨未寒,我们不能忘却这段耻辱的历史,这个是一种态度,一种是文化,一种人性修复。
大寒是24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熬过最冷的大寒之后,就是立春,这段最黑暗凄冷的日子终会过去,春天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