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之名源自宋神宗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其内容也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今天要谈及的就是其中一段与子思相关的为政之道。
一、瑕不掩瑜:用人不可吹毛求疵
用人取仕时注重德行无可厚非,但过分上纲上线,吹毛求疵实非明智之举。《资治通鉴》上记载了一则“苟变食卵”的故事,又叫“苟变食人二鸡子”。苟变是战国时卫国的名将,就是这位名将,差点因为俩鸡蛋耽误了前程。
怎么回事呢?原来苟变有一次征税时拿了平民百姓两个鸡蛋,这事儿不知道怎么传到卫慎公耳朵里了。后来子思(孔子嫡孙,儒家五大圣人之一)和卫慎公谈起苟变,说此人会带兵,是个将才。但卫慎公却因为这两个鸡蛋的事情,认定苟变操守不过关,难堪大用。对此,子思将人主选人与匠人选木做对比,认为用人取仕就该取其长而弃其短。身处乱世,征伐不断,“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是极其不明智的。
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卫慎公最终还是接受了子思的建议,任用苟变为将,苟变的才华没有被埋没。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没事别瞎拿人家鸡蛋。当然这是废话,不过我们确实应该时刻警醒自己,不以恶小而为之 ,因为小恶随时可能演变成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但是,更应该警醒的是为政者,或者说领导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难免会有犯错误的时候,选拔人才时注重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一味盯着别人的错误,而忽视了其更大的优点,那显然是有失偏颇,甚至是得不偿失、因小失大。
二、兼听则明:为政不可自以为是
人都有虚荣心,管理者更是难免,所以偶尔听听奉承话,听人拍拍马屁舒服一下,也算人之常情。但如果一个领导者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却足以酿出祸端。
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卫慎侯提出了一项不怎么靠谱的提案,但是不仅全票通过,还获得众口一词的赞誉。子思对此是颇有微词的,认为卫国实在是君不君,臣不臣。为什么呢?卫慎公作为一国君主却自我感觉良好,甚至是刚愎自用,这就导致众大臣不敢轻易表达不同意见。人主刚愎自用,就算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却听不到不同意见,没什么好自豪的。况且是一群大臣附和错误的意见来助长这种坏风气呢!
不考虑事情的是非对错,而只是因为别人夸赞自己而开心,这种行为愚昧到头了;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这就是谄媚。君主昏暗而群臣谄媚,这样一群人却是国家的领导者,国民怎么会答应呢?
下属谄媚是下属的错吗?是,但不全是。根源还是在领导者身上,领导者不自以为是,可以倾听各类意见,就算有谄媚的人,也没有那么大的市场,在众人眼中无非是跳梁小丑而已。所以领导者切不可刚愎自用,偏听偏信以致昏聩,否则势必言路阻塞。
对于卫慎公,子思毫不客气地说:你这国家恐怕要一天不如一天了。卫慎公快吓尿了,老孔你可别咒我,给我说道说道。
子思说:你这货老自以为是,卿大夫们不敢指出你的不足之处;上行下效,卿大夫也这德行,士庶人同样不敢。群臣个个自以为是,夸赞你们就有肉吃,违背你们就招来祸端,这怎么能行呢?个个自以为圣贤,却难以辨别是非。说的就是你们这群货。
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卫慎公对此作何感想,资治通鉴没有记载,不过这些记录对于领导者,或者有志于从事管理工作的人,还是有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