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篇
35.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翻译】
哀公:鲁国国君,姓姬,名蒋,鲁定公之子,在位二十七年,“哀”是其谥号。
“直”,是指正直的人。
“枉”,是指不正直的人。
鲁哀公问道:“如何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不正直的人之上,则百姓就服从了;如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从。”
【解读】
孔子认为,为政者,尤其是君主,在选拔人才时应唯贤是举,远离小人,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标准,让老百姓真心顺服。
鲁哀公向孔子求教治国的方法,问他作为君主应当如何去做才能让百姓信服自己。孔子的答案简洁明了:“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他告诉鲁哀公,君主在用人之时,应当多任用和提拔那些贤能之人,这样一来,民心自然就能归顺了,国家也会得到安定和团结。作为君主,若是错用了小人,让一些心术不正之人得志,就是颠倒了用人之道,违背了人民大众的意志,自然会遭受到百姓们的非议。
孔子的这一思想,成为后世君主选才治国的重要指导思想,也为后世挑选官员确立了新的标准,即任人唯才与德。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临行前上表嘱咐后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的这一观点,正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
孔子的这种政治主张,即便是放到现代,对提拔和任命官员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考察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屈指可数的几个盛世,都与重用贤才有关系。众所周知的“贞观之治”,正是唐太宗君臣共同努力的结果。开元盛世”的出现,也是贤才治国的结果。
当时鲁国的政局混乱,朝政大权旁落,孔子也是借此婉转地指出了哀公的用人不当。
在孔子看来,为政者若是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权术让百姓臣服于自己,是霸道而不是王道。在这种统治下,百姓只是迫于高压或摄于利诱不敢反抗,根本就不是统治者的长久之计。而王道,则是利用道德规范令百姓自然地顺从,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拥护,这样的国家才是稳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