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最大的职责就是找到你自己

人类从一出生,就要被动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比如,婴儿安静乖巧是对的,啼哭吵闹是错误的。别以为婴儿什么事都不懂,他可以根据大人对他的态度调整他对大人需求的强度。假如一个大人对婴儿的啼哭是漠视的,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婴儿求而不得,他最的大的可能就是停止哭闹,因为他已经体会到他的哭闹会惹大人不开心,所以他为了变成大人心里喜欢的样子而选择压抑自己。

等再大点上了学,老师和父母教导,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听老师和父母的话。听话的才是好孩子,不听话是不是好孩子。在“好孩子”的标签当中被动地成长。等到了婚嫁的年龄,找对象还要符合父母的要求。已经成家的,小家的事情还需要听从父母摆布。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对的?什么样的价值观是错的?鲜有人会考虑这种深沉的话题。他们以别人的准则为人处事,以别人教导他们的道理看待世界。他们不会直面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如一具行尸走肉。

然而,当一个人开始将灵魂与世界对话,寻求真正的自我,生命又会呈现怎样的光景?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先生一生潜心修行,创立了伟大的阳明心学。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智慧宝藏。

他的父亲王华从小聪明机灵,读书过目不忘。成化十七年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状元。宏治年间,担任明孝宗皇帝的老师,极受重视,后又升为礼部又侍郎,左侍郎等官。父亲当官的,自然也希望儿子能当官。所以他一心希望儿子用功读书,将来能够光宗耀祖。谁知王阳明年少时生性活泼,上课还特爱捣乱。

有一次王阳明逃课,被王华逮了个正着,问:你不好好读书,为何逃课。王阳明说,我长大了不想当大官,要当个圣贤。王华吐一口老血说:我们家世代读书,你不好好读书,搞这些东西干嘛?王阳明问:读书有何用?王华答:读书能当官,你爹我的官就是靠读书读出来的。

王阳明才不理会这些,他一心想当圣贤。这在别人看来真是匪夷所思,一个如此捣蛋不用功读书的野孩子居然想当圣贤,简直令人啼笑皆非,滑天下之大稽。

然而,王阳明虽然顽皮,但对内心对想法是坚定的。等他长大,幡然悔悟,便加勤学习。终于在第三次的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然而他并不以登第为目标,他的理想仍然是当圣贤。此后,他去龙场修行悟道,经过一番寒彻骨,终于创立了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的理论主要有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派的思想,是五百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思想体系,其追随者遍及海内外。

王阳明的悟道及其成就,无疑是他追随自我内在声音的一个结果。假如他对自我的想法不够坚定,浑浑噩噩听从父亲的教导,以读书登第为最终目标,那么他绝对不会创立如此伟大的学说。而他的一生在他看来必定是没有意义的,就如他说的:嵬科高第时时有,岂是人间第一流?科举上榜的人时常有,怎么可能是人间最好的?唯有做圣贤,才能体现最高的价值。听从自己内在的声音,做自己认为最好的事情,便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了。

我们泛泛之辈,可能就算努力学习阳明先生的精神,也不太可能达到他那样的成就。但是作为芸芸众生中最平凡的每一个人,依然都是不平凡的特殊存在。有些人甘于平庸,有些人不甘于平庸,但只要是遵从了内心的选择,凡事不轻易被他人所左右,便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找到你自己,听从那内在的声音。因为她是母亲,温柔的呵护者;灵魂的伴侣,永久的陪伴者;是智慧,生命的引导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