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丧

街头又摆起了戏台子,四四方方搭一个棚子,几个班子轮番唱演,唢呐吹的震天响,锣鼓声声辞旧人。在这个不大不小的县城里,只要有人去世街头巷尾就都传遍了。

而一旦搭起了台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人驻足听唱看戏。

这天,街上搭起了一个挺引人注目的灵棚,它比平日里见到的要大了不少,周身都是金闪闪的,一看便知晓这是有钱人家的白事儿。它的对面便是戏台子,里面几个人坐成了一条弧线,正在摇头晃脑的演奏着,路过的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关注,大多在听曲或者被那个灵棚吸引目光,而我,听着演奏内容有些许意动,这是一首极好听的曲子,曲调悠扬,节奏欢快,我诧异唢呐锣鼓这些乐器演奏竟有这般风情,另外,我也诧异这曲子被用作祭奠亡人。转头便对着姐姐说,“看来这是喜丧啊,这人有福了。”

话音刚落,姐姐便接了话茬“喜丧?”

“什么是喜丧,好看的灵棚,充门面的戏班子,数量很多的花圈?”

姐姐一句又一句话噎住了我,对呀,喜丧是这个样子吗?

记忆回到几年前,我的大姨因病去世,当初丧事不就是大张旗鼓的吗,请了几班唱戏吹打的,昼夜交替的证明一些什么,最后呢,尘归尘土归土,事实永远埋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大姨并不是喜丧。

喜丧中的全福、全寿、全终她一个都没沾着,最后孤苦的面对鬼门关。她是家中老大,年少丧母,婚后与丈夫不和,丈夫又有赌瘾,时常欠一屁股债,大姨跟着他也是东奔西走,居无定所,这是福一字缺失,大姨去世时还不到五十岁,正值壮年因病亡故,此不占终与寿字。

而我那姨夫只是给我的大姨搞了一个比较看的过去的尾巴,那些走过路过的人便如同我一样自认为这是喜丧,那背后的故事曾有多么辛酸,怎么就可以轻易抛之脑后。

社会上的确有这样的情况存在,生前照顾不周,死后大操大办,只是为了给自己留一个好名声。想到这里,不由羡慕古时候的喜丧,那是真正的喜丧,子孙满堂、寿终正寝,多么希望所有的喜丧真正属于喜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 这些天,孙婆婆的丧事成了全村人的话题。算虚岁,孙婆婆今年90岁。村里有个沿袭至今的传统,老人过了80岁去世...
    曳杖步斜阳阅读 871评论 0 0
  • 我出生的地方,俗名叫煤都,是黄土高原上一个半工业化的三线城市。 这里的民风彪悍,粗野,于是又有“匪城”一说,生活在...
    去年的茶阅读 30,681评论 191 715
  • 文|若水 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东野圭吾(日本推理小说家) 看了张涛导演的剧情片《喜丧》...
    若水涓涓阅读 611评论 0 2
  • 现代人,生而隆重,死而潦草。这不能不说是现代人的悲哀。对死的不尊重,也就是对活着的不珍惜:反正不管你高尚还是我卑鄙...
    微笑的老辣椒阅读 2,665评论 0 5
  • 文/英歌h 早上5点多在鸡鸣犬吠中醒来,到“三槐堂”吃粥。男人们到各家各户借桌椅,女人们洗碗筷、缝孝帽。有人在劈毛...
    英歌h阅读 866评论 11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