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睁开眼睛读书,既要用崇敬的眼神去欣赏,还要用睿智的目光去审视。 《再别康桥》也就只是一首著名的诗,我们学习它,无须过于高山仰止,它也绝不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内容概要
听过一节课,导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老师导学极有章法,朗读、品评、赏鉴,资料引用丰富,环节推进自然流畅,学生活动也热烈活跃,整个课堂声情并茂。看得出来,老师下了不少工夫,效果很好:经过导学,学生非常喜爱《再别康桥》,也特别崇拜徐志摩,似乎《再别康桥》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徐志摩本人也是天下最完美最让人钦敬的。
无意品评《再别康桥》,也不想过多讨论徐志摩其人,我只是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究竟怎样引导学生读书学习?
欣赏一位作者,或者崇拜一位作家,都是正常的情感。而且就教学而言,引导学生欣赏作者崇敬作家是把学生引进读书大门的一个好方法。亲其人则爱其文,爱其文自然就愿意多读,假以时日,就会广有涉猎,就能登堂入室,自觉地在书籍的甘泉中浸润自己。但是,另一方面,教师更应当要注意引导学生睁开眼睛读书,既要引导学生用崇敬的眼神去欣赏,还要引导学生用睿智的目光去审视。
金无足赤,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作家,他都未必是完人,总会有一些值得商榷、质疑的地方。教师在引导学生仰视作家炫目闪耀的光环时,也应注意引导学生辨别作家或许不完美的地方;否则,闭着眼睛,接受一切,把缺点甚或品德的瑕疵也仅看成雅事或是轶事,黑白不分,只能让人越来越蒙昧懵懂,越来越鼠目寸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无疑是一个重量级人物,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坛的奠基人和代表人物。他既受中国古典的浸润,有着中国才子的多情,又受西方文化的熔炼,有欧美名士的佻脱。关于他,一般人谈的最多的,是他与几个优秀的女人之间难以理清的关系。而《再别康桥》又与爱情有关,如果不加引导,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往往会因徐志摩的才华而迷离眩晕,把徐志摩一些值得审视的地方都忽略过去,连徐志摩的瑕疵也盲目地崇拜,乃至跟风趋进。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实在并无益处。我们固然可以从《再别康桥》中读出他对康桥的依恋不舍和对一代才女的眷眷深情,但从另一方面,是不是也应看到他对家庭的少有担当和对结发妻子的冷漠寡情?
同样,任何一部(篇)作品也都未必是完美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这样说过,但我们今天不少语文教师恰恰就忘了这点。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生读书学时总受制于教材和教参,动不动就是“教材上这样说”“教参上这样说”,却忘了教材和教参都是人编撰的。诚然,教材和教参的编写参阅了大量资料,经过几上几下的反复修订,融注了很多人的心血,但仍然会有疏漏,仍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应当尊重教材教参,但不应当迷信教材教参,一切应当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引导学生睁开眼睛读书,首先教师自己要睁开眼睛,对教材教参如此,对其他书籍文章如此,对权威同样应当如此。
引导学生睁开眼睛读书,应鼓励学生深入解读,深切感受文本,对文本的形式和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观点认识,“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鲁迅),理性地思辨,不唯权威、传统和教师,不做别人思想的奴隶,勇于建构“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甚或否定、反驳和匡正。即使学生的这个“看法”、“判断”是幼稚乃或是暂时错误的,教师都应当肯定他们主动求索的精神。我不反引导孩子读书引用资料,但我反对只是照本宣科。鲁迅说过“要拿来”,但还要“放出眼光”。如果教师成为资料的传声筒,学生只会沦为思想的傀儡。长期的约束压制,必然导致学生丧失探究、思辨的意识和勇气。
前辈的作家们固然是一座座高峰,但后来的人们未必就不能超越,否则,社会何能前进,人类何谈进步?清人赵翼说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欣赏作者崇拜作家,但更应当激发学生超越的雄心,前辈的作家、学者永远是后人攀登的阶梯,我们今天的学人要敢于站到巨人的肩膀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再别康桥》也就只是一首著名的诗,我们学习它,无须过于高山仰止,它也绝不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