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晚,由知道人文和“先进辑刊”联合主办的知道人文讲堂“人文知识与当代生活”系列线上讲座的第一讲——《迷醉与狂言:庄子的“后知识”生活》在哔哩哔哩(B站)举行。本次讲座在最高峰时迎来了7063位现场观众的同步收看,足见这一话题对广大听众朋友的吸引力。此次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雷欣翰老师主讲,讲座总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冯庆老师担任评议人。扫描文末二维码,进群获取完整版视频
第一讲题为《迷醉与狂言:庄子的“后知识”生活》。雷老师紧扣标题,首先从庄子其人其书切入,开始讲座的第一部分。
壹
在梳理了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后,雷老师提出:庄子是诸子百家中地位非常特殊的一子。通过简要回顾“黄老”到“老庄”的概念流变,以及庄子与老子,列子的复杂关系,雷老师强调:庄子的学派归属并不十分清晰,《庄子》的不同篇目中包含多个思想流派,而由于经典在流传过程中的遭受到的各种战乱与磨难,此种情况先秦典籍中并不鲜见。《庄子》的文本在流传中同样经过篡改与拼凑,远非当初的原貌,而是与大多数先秦古籍一样,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层累形成的过程。雷老师不无风趣地说,我们读的都是“假书”(都不是先秦古籍的“原貌”,而是后人改窜编辑的结果)。
基于此,雷老师选择对《史记》中关于庄子的记载进行分析:司马迁将庄子与老子,韩非子置于一传,表达出司马迁对于庄子学派归属的认识——庄子与道家和法家关系密切,而并非人们一般理解的仅仅与道家有关。庄子生活的宋国,具有殷商后裔的文化背景和位居中原、南邻楚国的地理环境,这二者深刻影响了庄子的思想。雷老师指出,先秦诸子各有其独特风格:孟子文字明了,墨子如教主宣教,孔子简洁,老子如格言,而庄子像“喝了似的”。呼应了题目中“迷醉”的表述。庄子作为“漆园吏”,地位低微,但如司马迁所言“其学无所不窥”。《庄子》对儒家与墨家思想的商榷和批判,建立在庄子对诸子百家思想深入了解与研究的基础之上。庄子对知识的态度是积极而非消极的,今人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对老庄的理解带有偏见。老子与庄子的知识都十分渊博,绝非不学无术的“反智主义”。
接下来,雷老师对庄子的篇目与内容进行了分析。先秦诸子著书立说多用讲故事的形式表达观点,而到后世乃至明清,却演变为依赖引经据典的八股文,这一转变在雷老师看来值得关注。他引用司马迁“洸洋自恣以适己”的评价,认为庄子的学说跨度极大,逻辑上较为“随意”,相较于其他流派,似乎在字面上充满矛盾,而这正是《庄子》的魅力所在。今本《庄子》的成书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即便是魏晋时期定本并通行至今的向秀、郭象版本,距离先秦也有数百年,雷老师以《逍遥游》中“大树”这一意象为例,提醒我们注意经典文本在流传中经历的篇目与注释的变化对于文本本身的影响。
贰
进入下一个部分,雷老师首先抛出问题:庄子的知识观到底是什么样的?通过对《逍遥游》和《齐物论》相关篇章的解读,雷老师认为:《齐物论》是庄子最核心也是最难懂的篇目,而关于庄子知识观念的争论,集中于“逍遥”的境界是否超越了代表局限性的“小大之辩”,庄子所主张的到底是不是相对主义?同时雷老师指出,海外汉学热衷于从相对主义视角谈论庄子,实际上更多是拓宽思维方式的手段,与庄子本身并无太大关系。分析庄子思想需要追根溯源:老子思想是庄子思想的来源:老子对客观世界有独特的观点,并基于这种观点提出对策。老子认为自然界没有规律,因而无法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混乱、易于相互转化的,因而需要“守弱”。关于客观事物的规律,庄子同样提出:“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雷老师指出:先贤并非全知全能,对于一些超越自身局限性而无法把握的客观规律同样充满了无可奈何。既然如此,作为一个求知者怎么办?雷老师以《齐物论》中“三籁”与“庄周梦蝶”的故事为例,引出“齐物”的两个层面:“道通为一”和“物化”。世间万物实际上都有同一性,此为其一,而第二个层面——物质之间相互的转换则常为人们忽视。齐物论并非要覆盖万物所有的差别,取消各自的独立性。
接下来,雷老师引用了刘小枫教授最近一篇文章的观点,认为《逍遥游》中“怒而飞”的过程包含着对“天池”的向往和追求。雷老师由此认为:“小大之辩”大到极致就是“逍遥”。
庄子选择“三籁”这样的寓言为齐物论开篇,实际上想引导我们达到一种“特殊的知识”。这也是认识庄子知识观的第一步。在第二步中,雷老师继续分析文本中日月运行与七窍相争的寓言:得出庄子认为世界难以认识、即便认识了也难以改造的结论。在第三步中,雷老师提出了庄子所言的“成心”概念,认为每个人都受自己的偏见影响,从而否定了认识活动中主观能动的有效性。
这一三段论体现出庄子鲜明的怀疑主义倾向。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非其所是,而是其所非”的说法,是《齐物论》最为难懂的部分。庄子得出“得其环中”的结论,面对复杂的知识与客观世界,理想的状态应当是位于“台风眼”当中,坐看云起。而如何达到这一境界?首先应当穿越台风,进入到“环”的中央。这也是《齐物论》呈现的第一个“后知识”状态:对知识和规律有基本了解后,即使无法完全把握,也应有面对它的态度。那么,对于受困于具体事物的人,又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雷老师举了“朝三暮四”的例子,认为“得”的境界不是费心劳神就能达到的。只有领悟了“得与不得并没有什么区别”的道理,才能称得上是“达者”。这是庄子的第二个“后知识”立场。庄子的这两个立场告诉我们,人有局限性,但面对无限的知识,我们应当掌握基本的规律。老子认为规律无法掌握,因而在这一问题上较为保守,而庄子相对而言则更有进取色彩。
叁
进入第三部分,雷老师从其他方面对庄子与庄子之学进行了跨度较大的讨论。雷老师首先聚焦于庄子的语言与论述方式,认为《庄子》中存在“重言”“卮言”与“寓言”三种语言表达。其中,寓言是《庄子》一书的主体。运用寓言可以为论述无法掌握的事物提供支撑,而看似杂乱的“卮言”更类似于一种语言特点与庄子精神气质的流露。
雷老师认为,从以判断句为主要修辞特征的《老子》,到大量运用类似于“卮言”的《庄子》,其中经历了语言上的“退化”。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一位利用有哲学体系的故事讲述来说明自身学说的思想家。而庄子为何要用“酒后狂言”式的表达呢?雷老师别出心裁地认为:有逻辑有理性的语言,无法传达庄子想要传达的东西。这样的表达,不是来自庄子闲暇时的思维操练,而是因为用理性的语言去表达,一定会造成某种断裂,造成某种缺位、某种知识的残缺不全。突出的重点可能掩盖背后的真理,从而无法准确传达庄子思想的全貌。从这个意义上讲,庄子思想带有一定的艺术色彩。
最后,雷老师从跨文化的角度讨论了庄子中普遍存在的“变形”思维,认为这一思维普遍存在于全世界的早期文明当中。他以壶子这一人物切入,探讨了庄子中的神话思想。作为神话人物的壶子,甚至与殷商巫术与萨满教的部分仪式有着独特的关联,而生活在殷商后裔之邦的庄子,其充满迷醉色彩的行文可能与这一古老传统又有隐秘的联系。参考张光直先生的人类学研究,庄子所强调的“转换”的思想其实广泛存在于“环太平洋文化圈”。在“汪洋恣肆”的“脑洞”中,雷老师的讲解结束。
在评议中,冯庆老师认为,雷老师这一“迷醉与狂言”的标题和整场讲座的内容听下来“非常刺激”。他对雷老师关于庄子知识论和文本关系的观点表示认可。冯老师认为,雷老师的讲座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如何去读《庄子》?他强调,我们不能像阅读现代学术著作那样阅读《庄子》,一上来就去找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而要以一种体验与沉浸的状态进入文本当中,摒弃偏见将心换心获取真知。关于庄子本身,冯老师认为他的学说同样具有政治哲学的性质。在庄子看来,逍遥追求同样有政治哲学的色彩,庄子的无可奈何是一种苦中作乐的回答,或者说是一种苦上加苦的追问。这种追问同样具有生存论上的动机。庄子当中不光有逍遥,也有拯救。冯老师认为,老子与庄子的政治哲学观与战国时期的政治处境密切相关,他们发现世界可信但不可爱。而这样的时代需要面向普遍的大众、同时又能够给知识也有更高层次追求的人提供一种自我提升途径的哲学,显然不可能是宗教或者一种神话。冯老师认为,这是雷老师在论述中没有顾及到的一个层面。此外,冯老师从东西方哲学的对比上讨论了哲学如何看待死亡的问题。冯老师认为死亡同样可以视为一种变形。而如果不看到这点,也就无法有效把哲学具有的现实忧患意识揭示出来,只留下单纯的审美享受,可能会反过来有损我们追寻真正“逍遥”的心态。
雷老师对冯老师的评议做了简单回应:他对于庄子和政治哲学的关系问题保留态度,但他赞同庄子身上强烈的时代性。在今后研究庄子怎么改造神话时,会更多的与庄子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现实目的相结合。另外他认为,周文化对商文化存在一定的置换,而这样的置换作为一条线索存在于楚文化当中,也影响了庄子的思想。
随后,雷老师对现场精选出的听众朋友的5个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回应与交流。
最后,作为本次系列讲座的总策划人,冯庆老师总结道:关于知识与生活,在我们的观念中可能存在一种狭隘的对立。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可以看到知识在什么意义上可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而我们的生活在什么意义上可以再度生产知识,这也是此次讲座的一个初衷。生活当中不断的在吸收外在知识,逐渐丰富自己,形成一个开放而又完整的状态,这恰恰就是知识和生活之间的一个辩证关系。冯老师以苏轼为例,强调: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研究者,都需要对教条的世界进行观看,选择自己的路径进入属于自己心灵层次的知识状态。也希望听众能够把这种求知的状态维持下去,把一种追求接地的理性的生活习惯能够培养起来,以知识改变自己的生活。本次讲座到此圆满结束。
(文稿整理:张益铭;内容已由主讲人审阅)
知道人文讲堂——“人文知识与当代生活”系列线上讲座正在进行中,期待您的参与~
系列讲座,重磅来袭,评论🉑️🉐️讲座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