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莎翁的《威尼斯商人》不仅仅是一出喜剧,它涉及种族歧视、宗教矛盾、男尊女卑、封建家长制等问题,颂扬的是善良、爱情、友谊。
各因素综合在一起,就是突出的戏剧矛盾。不愧为经典之作!
下午看了黑白片《洛丽塔》。男主角的神经质演的很不错,女主角漂亮性感。电影视觉化原著,又缺失了许多精神。
记得原著中女主角最后对男主角说过一句:“我宁肯跟他过正常的穷日子,也不想再和你过一天乱伦的日子。”(大意如此)
小说具有批判性,女主角也因难产而死。电影里没有这些。感觉有点荒谬。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这几日在看契诃夫中短篇小说。对那篇《第六病室》,印象深刻。
衣食无忧的医生陷入虚无的哲学思考,忽略现实生活,追求高品位聊天,结果只有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谈吐让他觉得不凡。
他每天去找那位精神病人聊天,以至于周围人觉得他也患了精神病。他们让他辞职,让他旅行,让他堕入世俗生活,他却不愿盲从。
医生失去工作,穷困潦倒,体会到钱的重要性,为此烦恼。而后,他被骗进第六病室,又体验到自由的重要性,为此抗争。
最终,优秀的医生被曾经非常尊敬他的看门人暴打致死。
非常具有讽刺意义的作品。讽刺的不仅仅是医生,还有周围那些所谓的正常人。
医生曾谈论看书和聊天:“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是啊,无论是见多识广还是遍行天下,能有几个聊得来的朋友才能体验最大的喜悦和幸福。
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契诃夫看完了,感动于他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比如《农民》,还有他对资本主义的控诉,以及金钱腐蚀心灵的嘲讽。
十九世纪末,确实需要这样的作品来呼应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
但是,社会的公平性到底要如何建立?如何维持?如今俄国的农民是否就过上好日子了呢?
他的作品在任何社会和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
十九世纪俄国大师辈出,那么多文学、美术、音乐的巨匠横空出世,像一座座耸立的高山,让人敬仰,叹为观止。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前天翻开斯坦贝克的《横越美国》。
第一章《出发》里的每一句都打动人心。小时候总是那么向往远方,总想出发。可是,一次也没有走远。环游世界的梦想要何时才能实现?
斯坦贝克的表述一贯幽默,也有点啰嗦。如果不啰嗦,怎能写出一本书?
或许还没被这本书完全俘虏,这几天的心思全在韩剧《请回答,1988》上了。
前面几集吸引我的是浓浓的亲情和友情,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家庭之中的喜怒哀乐,后来就被棋圣的爱情给打动了。
这个棋圣的人设温暖、乖巧、会撒娇、夸女友、保护女友,外柔内刚,明亮柔和,正是多少女生的菜。
花痴劲儿隔段时间就得发一次。少女心啥时候才能长大?
其实也从他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比如自我控制能力、勤奋努力、内敛温和等。
见贤思齐!
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国庆期间书看得少,《横越美国》带到重庆去,却没怎么看。
炎热的天气带着宝贝到处玩,身心俱疲,回到住处就洗洗睡了。只翻过两三页。
昨天睡觉前翻开了《袁枚故事诗选》。随园老人的诗歌,配上他一生的悲欢离合,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
袁枚的诗歌展现出他的性灵说,一点不刻板,毫不拘束,尽是性情所致。诗是生活,生活也是诗。
袁枚早早辞别官场,六十得子,在随园逍遥自在,活到八十二。无愧于平淡而丰富的一生。
2016年10月9日 星期天
阴冷的秋日,躺在沙发上看完《横越美国》。这是迄今为止看过的最棒游记。
作者把见闻与思考巧妙融合,偶尔插一点哲学思辨,显出智慧。全书没有分章节,只为流畅性。
旅行中情绪的变化,遇见的人和事,当时美国各地的典型问题,比如以车当房,对南方的偏见,种族歧视,无政府主义等,叙述的无不令人叹服。
值得一提的是,他带了条小狗查理为伴。彼此惺惺相惜,互相帮助,旅途不那么寂寞。
这本书比他的《俄国纪行》有趣多了,也更加深刻。所以,斯坦贝克携此书获得196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