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来了,早晚虽带着几分寒意,可等太阳一露脸,春的暖意便荡漾开来。马路两边已是一树一树地花开,有叫得上名的,也有叫不上名的,但都悦目赏心。于是外出寻春的便渐渐多了起来,公园里游人如织,各景区人头攒动,朋友圈里更是一派绚烂。
往年的这个时候,即便不出远门,也是要在近处溜达溜达的,看花看草,登一处春山,看一湖春水,似乎这样才对得起和春天的这一次赴约。可是今年却不一样了,我哪儿也去不了,我得待在书店里,早上虽不必急着赶去,晚上必伴着灯火而归。然而无妨,书店虽小,好书可是不少,明媚的春光会毫不吝啬地洒进来,于是一边享受阳光的照耀,一边随手翻翻,便也于书中阅尽人间春色了。
南北朝时期有个叫宗炳的,“澄怀观道,卧以游之”,除了当时没有便利的交通,更是因为他“老病俱至”,所以他只好躺在家里看着山水画卷过过瘾。洒脱是洒脱,可似乎总有那么几分无奈。我呢,性喜游山玩水,在这美好的春天哪儿也去不了,无奈之情自然多多少少也是免不了的,不过比起宗炳却是要好多了,既不老,也无病,加上千卷好书为伴,也是另一种满足了。
高晓松说:“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又说:“未来不是岁数,未来是礼物。读万卷书,才看得清皓月繁星”。于他而言,这两件事都做得极好,自然也令人心生几分向往。
不过对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理想状态,有一位文化大师曾提出过不同的看法,他就是李敖。李大师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台湾,仅来过几次大陆而已,他甚至提出过“反旅游”的论调。他说:“我看到一个名山胜水的时候,看到那个风景的时候,我会用各种资料来汇合成我的想象,我可以天马行空构成我的想象。人若没有这种想象力,不能够做任何的文学活动,也不能够做任何的艺术活动。为什么?太笨了。我李敖到今天为止,在台湾住了五十五年,台湾的很多风景,阿里山什么我都没有去过,我也不以为是遗憾。没有去过又怎样?所以我认为,不是没有去过就不了解,你照样可以了解它。并且可以用很奇怪的方法去了解它。”他还说:“今天很多年轻的、成年的或者退休的朋友,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旅游,到处坐飞机,到处住旅馆,去看这些山水风光,我认为他们看的还没有我看的多,至少他们知道的没有我知道的多。我有我这种土法炼钢的方式,配上现代的摄影科技,我觉得开拓我的视野,就是非常好的。看看照片就好了,东奔西跑去看什么呢?我们可以用更多、更好的照片,配上我们丰富的想象力,把它结合在一起,在家里面就可以卧游世界,不用东奔西跑了。”的确,于他而言,或许在自己书房的20万册藏书中,足以找到他眼中的浩瀚世界与潇洒江湖。记得他说他没有去过法源寺,可是在他那本荡气回肠的大作《北京法源寺》中,法源寺却被他写得活灵活现,这就是功力了。
听李敖和高晓松的谈话节目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觉得特别过瘾。一个常年埋首书斋,一个走遍世界各地。埋首书斋的并没有限制住自己看世界的眼光,而足迹遍及几十个国家的也并有耽误学问的精进。他们都将自己的人生过得风生水起,潇潇洒洒。所以,有机会畅游天下自是美事一件(李大师真正反对的也不过是那种没有质量的旅游罢了),抽不开身的时候也并不影响遍览天下的情怀。就像这春风渐起的时节,外出寻春当然是赏心乐事,独守这一方小小书店也未尝不是一派春光。在几盆绿植的抽芽里,在一段段隽永的文字里,其实早已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百般红紫斗芳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