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5年1月3日凌晨1时许,从桃仙机场乘坐大巴回到沈阳市区,坐上出租车,我才想起该给远方的亲人和朋友报声平安了。
1月2日晚7时许,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候机大厅,早已从老家回到合肥上班的大哥打来电话,问我到哪了,叮嘱我下飞机后一定要告诉他一声。
随后,当年一起上小学读初中、如今定居万州的兄弟梁鑫也打来电话,通话内容和大哥如出一辙:预祝平安,到达后报告平安。
亲人的牵挂,朋友的惦念,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最温情的事情之一。而珍视这些牵挂,感恩这些惦念,力所能及地予以回馈,则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温润完满。
在大西南,在渝东北,在日渐疏远的故乡,让我牵挂和惦念的,又何止那些山山水水?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注定会成为伴随一生的牵挂。
二
时光回流,定格在2014年12月26日,也就是侄儿太宝、侄媳小珍大婚的头一天晚上。
这天晚上,应侄女克娴和小萍的要求,大哥和我承担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说服小萍的父亲、我们六十多岁的堂兄善久回到万州,回到一双女儿和两个女婿为他安排的养老院里。
善久哥很要强,嫂子病逝后,任凭两个早已出嫁的女儿怎么劝,都一直坚持在赵家岩的老屋独自生活。直到两年前,因突发脑溢血导致手脚不够灵便,善久哥才无奈地进了养老院。
克娴和小萍都想把父亲接到身边照顾,无奈姐妹俩一个在南方打工,一个在万州和婆婆住在一起,加之善久哥脾气倔强,很难与他人相处,只能把养老院作为不二选择。
两个侄女给善久哥找的养老院条件不错,还一度请了专职护理人员,离小女儿家也不远,小萍经常去看他,给他换洗衣服。哪曾想善久哥并不适应,今天看不惯这个,明天看不惯那个,总好打抱不平,搞得人际关系很是紧张。
如此这般,善久哥自然不乐意,多次向小女儿小萍发脾气,非要回到山上老屋,还说再也不去养老院了,怎么劝都不听。
这次侄儿太宝结婚,善久哥自然要回来。从万州上车启程回老家前,善久哥就声明:回家后,再也不回万州那家养老院了,自己一个人在老家的老屋里生活。
这显然不可能。因为善久哥的手脚还没完全利索,无论是走路还是动手能力,都无法做到生活自理,连做饭都成问题,谈何单独生活?
面对倔强的老人,克娴及丈夫文学、小萍及丈夫劲松已毫无办法,只能向大哥和我求助,让我们无论如何要说服他重回养老院。
12月26日这天晚上,大哥和我轮番上阵,苦口婆心地劝说善久哥,劝他要理解女儿女婿们的难处,劝他要正视自己的健康状况,劝他不要让我们这些远在外地的弟弟妹妹们担心。我甚至还“威胁”善久哥:“如果你不听劝,我和大哥今后就不管你了。”
当然,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值得欣慰的是,善久哥最终还是被大哥和我说服了,同意回到万州,但要求换一家养老院。
大哥和我当即答应。我怕善久哥反悔,当着他的面,给小萍打电话通报了相关情况,并对她的付出表示了感谢。
这不是客套,而是发至内心的感激。毕竟,善久哥与我们五兄妹共同拥有一个祖父,我们身上流淌着相同的血液,我们是血脉相连的家人。
今天早上,从侄女克娴那里得知,善久哥最终还是离开了万州那家养老院,坚持回到岳溪镇上,住进了女儿女婿给他租来的房子里。
但愿善久哥别再那么倔强,但愿他今后一切安好。
三
在老家,最让我放心不下的家人,非堂姐善芝莫属。
善芝姐是善久哥的亲妹妹,由我们父母养大成人,是我们五兄妹口出的“姐姐”,如今已到花甲之年。
姐姐原本就不高,近些年因为驼背,个头越来越矮,几乎和她尚未上学的小孙女一般高。姐姐还患有肺气肿,体质和面色都很差,看着叫人心疼。
姐姐的丈夫姓陶,我们叫他陶哥,是一个既不修边幅也不太靠谱的老男人,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他的两个儿子支撑着。对于陶哥,我们几兄妹只能用“失望”这个词来形容,并且是“极度失望”。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外人很难厘清,不然就不会有“清官难断家务事”之说了。比如,对于姐姐的境遇,除了深深地痛惜,除了回家时给姐姐一些零花钱,我们这些弟弟妹妹能做的事情,实在是少之又少。更何况,有些事情,我们实在是有心无力。
羊年正月初一,姐姐的小儿子、小外甥功权打来电话,给我这个当幺舅的拜年。我们两个没说几句话,姐姐便把电话抢了过去,要我帮忙解决她们家与邻居关于房前屋后公路走向的纠纷问题。
那是一条尚未硬化的村组公路,原本从姐姐家屋前经过。那个住在姐姐家下面的邻居动手修了一条小支路,转而用大石块将姐姐屋前的那一小段公路堵住,企图政府出钱硬化时,让公路从他屋后路过,以方便自己和家人出行。过年那两天,两家人为了公路的走向问题发生争执,那个邻居甚至扬言要将姐姐家屋前的公路挖断。
姐姐地意思,是让我找找人,阻止邻居这种胡搅蛮缠的行为。
这个真的很让我为难。不帮吧,心里过不去;帮吧,又实在没有门路。离开老家这么多年,回去的机会又不多,在老家真是没有多少可以一用的人脉。
没办法,我只好告诉姐姐,如果那个邻居真动手挖断公路,就及时给村干部打电话。因为从法理上讲,那个邻居修建的那一小段公路有私建之嫌,理应予以纠正。
我能做的,似乎只有这些了。就如老家一些父老乡亲让我帮忙办理孩子入学、入伍等事宜,除了婉拒,我还能做什么?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我深知,不管离开故乡多久,无论走得多远,在大千世界里,于茫茫人海中,我仍是一株无人知晓无人理会的小草,仍是一个不起眼不扎眼的匆匆过客,总会有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事情。
自己有几斤几两,能穿多大衣服,能办多少事情,自己心里最清楚。与其打肿脸充胖子,不如坦坦荡荡认怂。
我不奢求亲友的理解,只愿自己能与自己和解。
至于愧疚,就让我一个人默默承受吧。
四
前些日子,也就是过年期间,岳父和岳母、内弟和弟媳、我和爱人,曾经十分激烈地探讨过关于老人的赡养特别是重病老人的照顾问题。
这个话题,源于岳母的幺姑兼养母,一位生育五儿一女的八旬老人,一位曾经硬朗如今躺在病榻上不能自理的老人。
都说儿多福多,这话或许不假,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儿女们一定要敦厚谦和,一定要真心孝顺,千万不要相互攀比,千万不要彼此计较,真心实意地对父母好,不讲条件地孝敬父母。同时,儿女当中还要有一个不计得失、甘于付出、勇于带头的主心骨,能够把兄弟姐妹们凝聚在一起。否则,儿女再多,也是白搭。
在这一点上,我是幸运的。有父亲和继父的谆谆教诲,有母亲的言传身教,有岳父岳母的宽宏大度,有爱人的知书达理,有大哥的率先垂范,使我从未有过赡养老人、孝敬父母方面的难处和困惑,基本做到了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包括亲人们偶到什么难处,我和爱人一直秉承能帮就帮的思想,不在于钱多少,而是给予一份真诚的理解和心灵的慰藉。
就在昨天,爱人幺姨家的小表弟打来电话,说幺姨父患病住院,急需一笔手术费用,内弟和弟媳、我和爱人二话不说,赶紧筹钱汇钱。
亲人是什么?就是平时相互惦念,急时相互支援,难时相互扶持。说得再直白些,就是有事没事多联系,不时麻烦一下对方;并且不管帮与不帮,能帮不少,彼此都不要计较,只要尽心尽力就好。不如此,亲情难以维系。
亲情如此,友情亦然。
五
每次回老家途径重庆主城区,有一个兄弟,我必须麻烦他。
他叫牟能,我们是发小,是小学和初中同学,一个外表粗犷内心细腻的爷们儿,曾在东北打拼多年,后回重庆发展。
2015年1月2日上午,受清明的委托,同为高中同学的孟达开车送小妹和妹夫、我和爱人去重庆。途中,我给牟能打了一个电话,向他通报了抵达主城区的大致时间。
由于小妹和妹夫急着坐火车回合肥,由牟能买单,我们一行6人在重庆北站附近小搓了一顿,之后小妹和妹夫进站上车,孟达开车往回赶,我和爱人而先去牟能家里呆了一会儿,随后三人结伴去观音岩商业区看3D电影《智取威虎山》。
和以往每次见面一样,我和牟能无话不谈,平时话匣子一般的爱人只好暂时委屈一下,静静地听两个大老爷们儿胡吹海侃。
期间,提起我们共同的好兄弟李付兵。他是我们的小学和初中同学,同时还是牟能的干哥哥,是我的救命恩人。这小子结婚早,生子早,四十才出头,长子已到结婚年纪,眼看就要当爷爷了。
2015年2月18日,也就是大年三十那天,我给老妈打电话,得知付兵正月初六要给儿子办婚礼。我先给牟通报了一下,随即拨通付兵的电话,半认真半开玩笑地问他为什么不给我和牟能发请贴。付兵赶紧道歉,说考虑我们春节都不回家,所以没发请帖,请我们多多包涵。
六
从1月23日动笔,到3月1日结束,这一波次的“回乡偶记”总算可以暂时画一个逗号了。
是的,就是这一波次,画的也只是逗号。因为在我心里,故乡永远不老,亲情永远难忘,友情永远铭记。远方的老家,还会一次又一次地回去;这个流水账一般的系列文字,亦会继续下去。
曾经有位朋友直言不讳地点评我的这些文字:“有闪光点,也有文字天赋,就是太流水账了。还有,风格很一致,一看就是同一个人写的。”
关于“太流水账”的问题,我全部认账。想改,怕是难了。
当然,也不是真改不了。这不过是记录生活、感悟生命的一种方式罢了,不求发表,只想等年老以后多一些可以查找的温暖回忆。
好吧,不再赘述,就此打住。
渝夫 2015年3月1日补记于辽宁省沈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