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本书让我又爱又恨,爱它的内容、理论和方法,恨它的行文风格,它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的开山祖师阿尔伯特.埃利斯和阿瑟.兰格合著的一本书《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
情绪ABC理论是啥?
A代表我们日常遇见的具体的人或事(诱发性事件),这些人或事能刺激到我们。诱发性事件有两种类型。有时候,A是重大危机,如洪水、饥荒、疾病等,这是第一类。第二类诱发性事件(A)会让我们六神无主,此类是一些日常的烦心事、无可奈何的感觉、担心、麻烦、决定和难相处的人。它们用车轮战来磨蚀我们,每一个能量都不大,但加起来肯定是致命的。
C代表在A处发生的具体情形里你的感觉和你的行为。感受很大程度上影响行为的产生。
B代表你对A的信条。当我们再A处遭遇困境或遇到跟我们过不去的人时,最终在C处情感爆发或做出过激行为之前,我们在B处会做什么?我们在B处的所作所为要描述起来,不乏辞藻:我们做出选择、感知、决定、分析、判断、审时度势、评价、想想等反应—所有这些辞藻都可以放在一个红色标题下面,呈伞状排列:我们在思考!我们对具体的人或事的思考方式决定了我们在C处做出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决定了我们是否会被A牵着鼻子走。
以上是原文,看懂了吗?我刚看到这里时,蒙圈到不行。
上个栗子:
你开了2天夜车把年终工作总结做完,提前了3天交给老大,可被老大一通猛批,甩了回来。
反应1:天啊,我拼死拼活提前做好的工作总结,你不表扬也就算了,还被批的一无是处,都是按你的要求写的啊,让不让人活啦。越想越不爽,不就是份工作嘛,年终奖一到手老子就不干了,哪里还没份工作。
反应2:老大说的是我写的总结,并没有说我这个人。就事论事,我的总结是不是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呢?可以怎么修改呢?王明的总结报告会是怎样的呢?我得好好讨教下。
同样一件事情A,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感受和反应C呢?
因为是不同的人啊,想来有些小伙伴会这么说。
如果是同一个人呢?
其实,我们在有情绪,尤其是一些负面情绪的时候,会找出来一件具体的事情做“替罪羊”,认为是A导致了我们的情绪或者行为后果C。而在阿尔伯特.埃利斯看来,实际上,A并不是我们负面情绪或者行为后果的直接原因,我们看待A的不合理信念B才是导致我们心情不爽的直接原因。
在上面的栗子中,导致反应1情绪郁闷的不合理信念B是老大针对的是我这个人,我无法接受别人看不到我的努力。而反应2则是合理信念所导致的平常心。
细细思考就会发现,知晓情绪ABC理论是摆脱不良情绪,从消极迈向积极的有效路径之一。很关键的一个点是,我们能够觉察是什么触发了自己的情绪点,即察觉不合理的信念。
如何分辨合理或不合理信念,就成了ABC理论中的重中之重。
分辨合理或不合理信念的步骤:
1、是否造成了困扰
2、是否是事实
3、寻找关键词(我应该、我必须、我一定得、我不得不……)
如果你今天有过情绪不好,可以用ABC理论来分析一下前因后果,给自己做一次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