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6非十二子篇诗解1魏牟墨翟慎到惠施
题文诗:
假今之世,粉饰邪说,文饰奸言,枭乱天下,
诡谲委琐,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所存.
纵情任性,安习恣雎,行似禽兽,不足以礼,
合文通治;然持有故,言之成理,欺惑愚众;
它嚣魏牟.忍其情性,綦谿利跂,苟且以分,
异人为高,不合大众,不明大分;陈仲史.
其甚不知,壹统天下,建国权称,崇尚功用,
重视俭约,而僈差等,不容辨异,君臣无悬;
墨翟宋钘.尚法无法,下修好作,取听于上,
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礼义,反紃察之,
倜无所归,其不可以,经国定分;慎到田骈.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好治怪说,玩弄奇辞,
甚察不惠,辩而无用,多事寡功,不为纲纪;
然持有故,言之成理,欺惑愚众,惠施邓析.
【原文】 假今之世<1>,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2>,矞宇嵬琐<3>,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注释〕 <1>假:如。假今之世:如今之世,指战国时代。 <2>枭:通“挠”,扰。 <3>矞宇:犹诡谲。矞[jué 音决]:同“谲”,欺诈。 宇:通“訏[xū 音虚]”,夸大。 嵬琐:犹委琐,邪僻琐细。嵬[guī 音归]:通“傀”[guī 音归],怪诞,怪异。 琐:委琐,鄙陋庸俗。 〔译文〕
如今这个时代,以粉饰邪恶的说法,美化奸诈的言论来搞乱天下,用那些诡诈、夸大、怪异、委琐的言论,使天下人混混沌沌地不知道是非标准、治乱原因的,已有这样的人了。
【原文】
纵情性,安恣雎,禽兽行,不足以合文通治<1>;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2>。
〔注释〕 <1>文:文采,花纹,引申指表现义的礼仪制度,如表示等级制度的车制、旗章、服饰、各种礼节仪式等等。《韩非子·解老》:“礼者,义之文也。” <2>它嚣:人名,生平无考。 魏牟:即战国时魏国的公子牟,《汉书·艺文志》将他归入道家,著录有《公子牟》四篇。
〔译文〕
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行为像禽兽一样,谈不上和礼义合拍、和正确的政治原则相贯通;但是他们立论时却有根有据,他们解说论点时又有条有理,足以欺骗蒙蔽愚昧的民众。它嚣、魏牟就是这种人。
【原文】 忍情性,綦谿利跂<1>,苟以分异人为高<2>,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3>;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陈仲、史也<4>。
〔注释〕 <1>綦[qī 音其]:《穀梁传·昭公二十年》:“两足不能相过,齐谓之綦。”即一只腿瘸了而踮着走路。谿:通“蹊”,小路。 綦谿:过于深峭。指在人生的道路上节制自己而只在小路上行走。 利跂:背世独立,指背离世俗而独行。利:通“离”。跂[qǐ 音企]:通“企”,踮起脚跟。 <2>苟:苟且,不正当,指不合礼义。 分异人:即“分于人、异于人”,与别人区别、与别人不同。 <3>大分:见前注,这里指忠孝的大义(杨倞说)。 <4>陈仲:即田仲,又叫陈仲子,战国时齐国人,其兄在齐国做官,他认为兄之禄为不义之禄,兄之室为不义之室,便离兄独居,不食兄禄,故以廉洁清高著称。 史[qiū 音丘]:字子鱼,故又叫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曾劝说卫灵公罢免弥子瑕,临死时,叫儿子不要入殓,以尸谏灵公来尽忠,孔子称颂他正直。
〔译文〕
抑制本性人情,偏离大道,离世独行,不循礼法,以与众不同为高尚,不能和广大民众打成一片,不能彰明忠孝的大义;但是他们立论时却有根有据,他们解说论点时又有条有理,足以欺骗蒙蔽愚昧的民众。陈仲、史就是这种人。
【原文】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1>,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3>,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墨翟、宋钘也<4>。
〔注释〕 <1>权:秤锤。称[chèng 音秤]:同“秤”。权称:等于说“权衡”,即秤,喻指法度。 <2>上:同“尚”。 <3>大:重。 僈:轻慢。<4>墨翟[dí 音敌]:战国初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节用”“节葬”,反对礼乐,主张兼爱、平等。 宋钘[jiān 音坚]:他书又称宋牼、宋荣子,战国时宋国人,主张“禁攻”,认为人的本性是少欲的。
〔译文〕
不懂得统一天下、建立国家的法度,崇尚功利实用,重视节俭而轻慢等级差别,甚至不容许人与人间有分别和差异的存在、也不让君臣间有上下的悬殊;但是他们立论时却有根有据,他们解说论点时又有条有理,足够用来欺骗蒙蔽愚昧的民众。墨翟、宋钘就是这种人。
【原文】
尚法而无法,下脩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1>,则倜然无所归宿<2>,不可以经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慎到、田骈也<3>。
〔注释〕
〔1〕下修:与"尚法"对文,不尚贤之意。修,贤能,修能。荀子书中每用来称君子之志意德行。好作:指不遵守先王礼制,自作主张。<2>紃[xún 音循]:通“循”“巡”。紃察:来回考察。反紃,即反复研究。 <2>倜[tì 音惕]然:远离的样子,此形容迂阔而远离实际。 <3>慎到:战国中期赵国人,主张法治、势治,是一个由黄老学派演变而来的早期法家人物。 田骈[pián 音胼]:战国时齐国人,与慎到同一学派。
〔译文〕 推崇法治但又没有个法度,卑视贤能的人而喜欢另搞一套,上则听从君主,下则依从世俗,整天谈论制定礼义法典,但反复考察这些典制,就会发现它们迂远得没有一个最终的着落点,不可以用来治理国家、确定名分;但是他们立论时却有根有据,他们解说论点时又有条有理,足够用来欺骗蒙蔽愚昧的民众。慎到、田骈就是这种人。 【原文】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1>,甚察而不惠<2>,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3>。〔注释〕 <1>琦:通“奇”。 <2>惠:恩惠,好处,效果。 <3>惠施:战国中期宋国人,曾任魏相,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邓析:春秋时郑国人,刑名学家。 〔译文〕
不效法古代圣明的帝王,不赞成礼义,而喜欢钻研奇谈怪论,玩弄奇异的词语,非常明察但毫无用处,雄辩动听但不切实际,做了很多事但功效却很少,不可以作为治国的纲领;但是他们立论时却有根有据,他们解说论点时又有条有理,足够用来欺骗蒙蔽愚昧的民众。惠施、邓析就是这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