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时时照镜子,处处存良知

《传习录》第21条,陆澄问先生:“圣人的应变能力无穷无尽,莫非也是事先学习探究过的吗?”

王阳明回答说:“怎么可能学习探求那么多呢?圣人心如明镜,因为这面镜子明亮得很,所以能够随时照见万物,而且能应变自如。在这明镜里,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照的,照过的东西不会停留在镜子里,尚未照的物象也不会在镜子里出现。”

圣人、贤者、君子,普通人,那一颗鲜活的心、明亮的心、干净的心,其实原本都一样,这颗心,就是良知的灵明,就是人的觉知,等同于一面镜子,镜子随时可以照出自己、他人与万物,这颗心也一样,随时能觉知万物、感应万物。

王阳明想对陆澄讲的重点是,圣人之“心镜”一尘不染,而普通人之“心境”却沾满灰尘,照不清自己,万物也照不清,怎么办呢?“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你要时常去打扫“心镜”,让它恢复干净;那又怎么打扫呢?各人的工具也不一样,功夫不一样,结果当然就不一样,比如有人用专用棉布,不伤镜面,每天带在身上,脏了随时擦拭,有人用纸巾,如果比较粗糙,不仅会擦坏镜面,而且还擦不干净,于是照东西的效果就越来越不好。

照镜子,可以发现自己脸面干净与否、发型整齐与否、衣服整洁与否、精神状态如何等等;

照心镜,则可以发现自己优势在哪、缺点在哪、错误在哪、机会在哪、风险在哪等等;

善于呵护“心镜”的人,通常是比较敏感和觉知能力很强的人,是善于修正自我、抓住机会的人。

怎么判断一个人善于呵护“心镜”、注重修为呢?

一是看他的眼睛,《孟子·离娄上》,孟子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

孟子的意思是说,观察一个人,最好的方法便是观察他的眼睛。眼睛是无法掩饰其罪恶的。心胸正直的人,眼睛是比较清澈的;心胸不正的,眼睛是比较混浊的。听一个人说话,观察一个人的眼睛,人的善恶怎么能隐藏得住呢?

孟子提倡“身心合一论”,肢体的行为是为了配合人的内在心理活动,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通过一个人的眼睛便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及内心能量。“诚于中而形于外”,胸中有正气,“心如明镜”,则表现出来的眼睛便清澈透明,反之如果胸中有邪气,眼睛便混浊了。

二是看他的朋友,常常跟他走在一起的人,都有哪些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的朋友,其实是一个“心镜”的自然产物,当然,朋友也是他本人的一面镜子,这些朋友的德性、身份、财富、地位等,是根据这个人的“心镜”照来的。

以上节选自《江波讲传习录》

注: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