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信息技术告别1.0,开启2.0的步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个七月,我有幸参加了互加计划培训。目前为止,所学的三堂课,刷新了我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作为农村教师有着二十年教龄的我,知识浅薄,技术落后,信息技术培训就像一缕春风,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引领,更是灵魂与观念的洗礼。梁勇校长的课,我反复回放了三遍,真是收获之丰,感触之深。
一、反思。我的课堂也一直使用ppt,但大多数是拿来主义。只是偶尔做一下改动,简单的删减一些便应用于课堂。如果要做公开课,那就会费一些周章,花一些心思。去搜索几个课件,然后组合,有时求助于同事。从没像梁勇校长那样去思考,去设计。
二、收获。梁校长一个小时的精彩分享,让我着实大开眼界。原来我天天接触的PPT也能做到如此精致,如此考究,为课堂增添魅力――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啊!
梁校长为我们讲解了PPT的误区和问题:不协调的艺术字、代替讲稿、杂乱的颜色、模糊的图片、无关的配图。梁校长在讲这些问题时,我的大脑飞速闪过我之前使用的PPT,对号入座,我的问题真不少啊!
梁校长还给我们分享了许多优秀的案例。《荷叶圆圆》,精美的插图,引人入境,怎能不惹孩子喜欢?识字运用触发器制作,交互练习,怎能不吸引孩子兴趣?这看似简单的PPT,彰显了各学科知识的整合,既有计算机技术,又有美术的鉴赏。
三、实践。梁校长深入浅出的讲解令我茅塞顿开。在设计与制作方面明朗了许多。梁校长强调要先设计再制作。设计什么?我想应该是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比如PPT要呈现的内容,色彩的搭配,素材的搜集整理等等。制作呢?要突出教学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遵循“理解--构思--制作”三个步骤,我动手完成了一个完整的PPT――《小蝌蚪找妈妈》共有八张。第一张是题目,插图与内容相匹配。第二张识字,我也使用了触发器,在小蝌蚪的身上呈现词语,这样吸引孩子,在快乐中识字。第三张和第七张,我设计了课文的补白,目的是让孩子积累和发展语言。四、五、六这三张PPT,是课文对话,图文结合,训练孩子的朗读。最后一张是呈现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全过程。让孩子结合图说一说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拙作奉上,还请各位老师们给予批评和指正。
这次兴成长为我们农村一线教师提供了技术上的指引,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每堂课一个小时,并不能交给我们全部。虽然我下载了群文件里的全部模板,但更多的还需要自己去琢磨。PPT,这位老朋友,我要重新与你交往。我一定以本次培训为起点,不断学习和实践,不忘教育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