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对我们有好处这个大家都知道,只是写什么却成了一个大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会写不下去。我们大概都有小时候被逼着写日记或者作文,却如同挤牙膏一样,半天才能挤出来一点的经历。在今年最开始决定参加这个重读输出活动的时候,我又有这样的体会。不过坚持践行半年下来,总算有点进步,以前不知道写什么,草草凑齐了800字用来打卡。而现在总算不用怎么逼迫自己,能够通过阅读把自己所思所想记录下来。通过半年的不断实践,我想写不出东西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并试着给出解决方案。
一是完美主义。最开始我是怕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让自己表现不好,掉了身份。这就好像不打开盒子,别人不知道我们思想这么贫瘠,文笔这么差,思维这么混乱。如果我们想通过不打开盒子让自己表现好,总是有被人发现不好的那天,也没有了变好的机会。现在想想谁都有过初学的笨拙阶段,而不经历这个阶段直接就能做的很好的,只怕是难得一见的天才。而就算是天才,也需要不断的重复训练,刻意练习才能成为大师级的水平。
二是不会把自己的思考输出为文字。文字表述是一个二维的东西,需要有一定的逻辑在里面,才能把一个东西表述到别人能懂的。我们的思想可能是多线程的,我们看到某个东西的时候,可能同时会触发让我们想起好几件事情,思维是很发散的。要把发散的东西聚焦为一个逻辑清晰的文章,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思维水平才行。然而并没有谁能让我们顿悟瞬间就学会,只能通过不断的练习来磨练。特别是我们很多人,平时可能比较内向,不怎么说话,这方面就更加缺少锻炼。很多东西明明自己似乎弄懂了,也想了很多,只是说不清。除了我们可能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不太会整理自己的思考。
三是输入太少了。输出不了,一定是输入不够。我听杨萃先的英语学习课程的时候,里面有一个比喻很好,水喝少了,自然尿不出。我们写作也和尿尿一样,得多喝水才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如果输入遇到了问题,很可能我们读的书太少,广度不够;也可能是读的次数和理解得还不够,深度不足。总的来说,加大输入的量,总会让我们更加容易输出。我们看的书越多,可能产生的关联也就越多,就同一个东西能引起的思考也就越多。在我们写东西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相关的存量输入被激活,作为输出的原始材料。
总结来说,我们写作上,不能追求完美,得提高练习的次数,得提高输入的量级。虽然那一万小时理论有很多人怀疑,但我想如果能写够一万个小时后,就算再笨拙也会变得熟练,就算写不出绝世文章,写个能及格的小文当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