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究竟为什么会感到害怕呢?”
“或许是因为懦弱吧,或者是因为永远害怕犯错。”
两句话摘自《维罗妮卡决定去死》。一个自杀未遂的姑娘,维罗妮卡,被送进了疯人院,进而得知自己只有七天的寿限,该书讲述的就是这个将死的女孩在疯人院的经历。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们也能了解到疯人院里各色各样的人,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病症来到这里,却很少有人能再次迈出这里的大门。奇怪的是,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已经不被病症困扰,却依然缺乏“回归正常”的勇气。
我写“怯懦”,不是没有缘由的。
作者并未在原文中反复强调这个概念,只是从头看到尾,我发觉一个个了结了的故事,一个个解开了心结的人,都是从一团阴影里跳脱了出来的,细想下去,这阴影是该被称作怯懦的。
于是在故事圆满结束之前,每个人,也都将自己的怯懦揣在怀里。。
最明显的,就是主人公维罗妮卡的怯懦。这也是导致她自杀的直接原因,维罗妮卡害怕一成不变的人生,也害怕随着青春的消逝,一切将会朝不好的方向发展。她害怕生活的无趣,害怕衰老后的疾病,害怕自己的无力感。维罗妮卡甚至说“上帝甚至应该乞求我们的原谅,他竟然逼迫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人间。”她害怕混沌,害怕毁灭,于是她选择提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另外还有疯人院的病友们,害怕自己永远不能适应正常生活的玛丽,害怕负罪感而活在纠结中的泽蒂卡,明明多次走出了疯人院,却因害怕外面世界而返回的爱德华。他们时而情绪失控,时而陷入迷茫,却在心里觉得疯人院是唯一适合自己的地方,因为自己不过就是个货真价实的“疯子”。
我想说,对于那些病症全好了却不愿离开的人们,这种怯懦却成了新的病根,成了新的枷锁。可是这怯懦反而是正常的,所谓的正常人中,谁不会因为陌生的环境,异样的眼光而感到怯懦呢?
故事中这位叫玛丽的律师在第一次鼓起勇气出院时,想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却以这样的理由被回绝:“哪个公司还会要一个进过疯人院的疯子呢?”玛丽被震惊了,此时的她拿到了病症痊愈的证书,说到底身上的不便只有对世界的陌生了。难道,一个对世界陌生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疯子了吗?难道,一个对世界陌生的人就不配是一个正常人了吗?
世人口中的所谓“疯子”,究竟指的是什么?
与“怯懦”不同,书中反复提到“疯子”这个概念,而读者也跟随着维罗妮卡的视角,听各种各样的人谈论“疯子”,与各种各样的“疯子”聊天吃饭。于是在维罗妮卡脑海中, “疯子”这个概念从一开始的可怕无常,到后来的多愁善感,再到最后的自由洒脱。
“我们可是疯子!没人会评价我正做的什么,因为疯子总是不需要理由。”
“我们是疯子,也只有疯子能创造出爱。”
有人说疯子总是情绪失控,疯子精神分裂,疯子做事没有逻辑。所谓的正常人,难道就不会忽而大哭大笑,忽而与脑中的另一个自己对话,忽而做出些傻事来吗?如若暂且不看那些病例科研,疯子或许真的只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换句话说,疯子或许只是特别的人,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人。我想,若有一天我也做出什么不合逻辑的怪异事来,或许也得戴一会儿写着“疯子”的这顶帽子。
作者这样写,似乎也并不是为了给现实中的“疯子”们正名,毕竟现实生活中杀人放火违背伦理的疯子也并不值得同情。现实中的疯人院也并不像书中这样稳定和谐。更深层的,我想作者似乎是想探讨这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探讨活着的意义。无论是正常人亦或是疯子,究竟为什么活着呢?从前身为正常人的维罗妮卡,在目睹了这许许多多的奇怪事之后,为什么终于燃起对生活的渴望?或许是因为终于迈出步子的玛丽说:“我现在有这生命了,我想,我该将我的灵魂置于何处,才能让我的生命之曲激越地奏响?”又或许是因为爱德华终于坚定了带她出走的决心,并对她许下诺言。可能究竟因为什么,只有维罗妮卡本人最为清楚。
总归,维罗妮卡终于愿意去勇敢地活了,可是怎么办呢?她脆弱的生命或许就将在明天终结。这时读者们不免开始感到惋惜,又不希望这姑娘就这样死去了。于是作者将这所有的一切写成了一个谎言,维罗妮卡没有病,症状只是药物驱使,所谓“七天的生命”不过是医生为完成实验而编织的谎言。然而维罗妮卡已经与爱德华趁着黑夜离开了。这样似乎也挺好,我想到,疯人院外的维罗妮卡,定然会将每天的生命当作奇迹那样宝贝着,将每天的黎明看作希望的曙光,她或许再不会为世界的混沌而困扰,也不会再感到惧怕了。从此以后,活着,将会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我很高兴维罗妮卡最终不必去死,与此同时,我也惊讶的发现,这是我第一次为一个荒谬弥天大谎而感到如此庆幸,我也竟然为维罗妮卡最终的结局这样提心吊胆着,细想来,或许我也只不过,是个怯懦疯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