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曲礼上》有云:“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如果受到恩惠却不报答,就不合乎礼;如果受人报答却没有给人恩惠,也于礼不合。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讲究施与受间的互相往来,受到别人的恩惠,也要回报别人的恩惠。
同事间的日常交往,亲戚间的看望探访,朋友间的问候关怀,常常需要礼。
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也离不开礼。这就说到了我们要说的通俗的说法—随礼。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礼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记得听妈妈讲过,小时候在老家,谁家娶了媳妇一床床单便是很体面的礼物。那时的老粗布,虽然花样不多,但质量却很好,可以铺很多年。我上高中的时候还铺着妈妈压在箱底的结婚礼呢,用了好几年,床单的颜色被洗的褪了色,床单还好好的。不得不感叹原来人们的实在和对质量的关注。
谁家要是添了孩子就送去一担粮食,用竹编的篮子装着,感情的亲疏就在这篮子的大小和装的粮食的多少了。还有再亲近一点的,篮子里还要再加上二斤糖,铺上满满当当的鸡蛋(产妇月子里多吃红糖和鸡蛋来补充血气和能量,说来倒还真是比较关注产妇的了)。想要看孩子,还要给上十块二十块的宝宝礼。印象中,若是去较远的亲戚家,四轮车上除了人就是一家家的一篮篮的礼,谁家的是哪个篮子都能认得分明,到下车时各自拎着自家的礼送到门里去了。而主人也有专门的记账员做好标记,等客人走后把粮食上称一称,鸡蛋数一数,全都记到账本上,等来年别的家有喜事了再还回去。
说到丧事,若谁家的老人离世,全村的男女老少就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出物。除了钱之外,还会裁上几刀冥纸,为离去的老人烧上一烧,祈祷他在另一个世界过的富足。
那时婚丧嫁娶各有不同的随礼方式,亲戚朋友之间也不必商量,量力而行。
现在所有的事情都简单化了,基本上以随钱为主。甚至连现金也不用了,微信红包或者转账红包就解决了一项大事。
但同时又产生了问题,那就是随多少合适的问题。除了要以自己办事时的标准作为参考外,还要观察旁人怎么随,还有就是如果时间间隔的久一些,还要考虑时间的价值,要不要跟着水涨船高。总之,不能让别人瞧不起或是说三道四。
所以现在的随礼已经不只是随上一份感情。要顾及的因素太多,有时不免有些冲减这本该讲究的感情。有时候,还会让亲戚之间产生隔阂。给他家随了500,给他家随了1000啦,被随礼的人只知道随礼的人比给别人随的人,却不关心人家是否也付出了同等的代价。又不好意思说出口,就在心里忿忿一段日子。
越到现在,随礼仿佛越多了成本计较,而少了情感关怀。
我想,我们还是要回归初衷,有礼也要有心,这样才能建立起长久的关系,和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