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文学的门外汉,不懂文学。
但读了这本书,我想谈谈高级的文学。
我认为的高级的文学,不会直接告诉读者人间的情、事、理。
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
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比如,紫式部的《源氏物语》。
高级的文学,像一颗大钻石,每个面都闪烁着璀璨的光。
也像一个万花筒,美总是从四面八方涌来。
你会因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心态,看到不同的世界,感受到不同的撞击。
那个世界,明明是虚构的,但在你心里,它是真实的。
可以凝视,可以触摸。
不能忘怀。
最近读的《白洋淀纪事》即是如此。
它的文字好,审美好,意境好,情感好…
它不张扬,像一朵月亮下摇曳着的清丽的花,悠悠的散发着芳香。
自有人,闻香而来。
2
1936年,孙犁在白洋淀附近做小学教师,积累了大量素材。
结合所见所闻,孙犁创作了《白洋淀纪事》。
这是一本小说合集。
书中故事,大多以抗日战争为背景。
抗日战争,一部混杂着爱与恨、血与泪,浓墨重彩、慷慨悲歌的历史。
它的沉重,有时让人望而却步。
然而这本书里,并没有过多的控诉苦难,它写的是苦难中的真、善、美,奋进与希望。
那个年代,苦难太多了。
作者一定看到了,但一味地诉说苦难,又有什么意义呢?
正像一首歌里唱的,“出生在这冰天雪地,顺境逆境改变不了。”
我们唯一能掌控的是,面对苦难的态度。
无论何种境遇,只要活着,就要活得有精神,活出做人的尊严和趣味来。
尊严,用双手获得。
趣味,用眼睛发现。
书中的人物,身处苦难的最深处,不怨天尤人,不哭天喊地,而是利用身边的一切,去抗争,去改变,去期待,去欢乐,去幸福,追寻属于自己的荣誉和滋味。
所以,苦难又怎样?
“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这种乐观,会让人明白,人可以被杀死,但永远打不倒。
3
这种乐观,体现在普通人身上,是一种柔韧的生命力,其中的女性形象,正是柔软又刚劲的代表。
比如,《荷花淀》中的青年妇女,虽然担心记挂丈夫们,却热情支持他们参军打日本。
她们活泼,真率,不甘落后,与荷花互相辉映。
我仿佛总能看见她们奋力地摇动双桨,向密密荡荡的荷花淀深处划去。
荷香飘浮,她们爽朗的笑声萦绕耳边。
《“藏”》中的小媳妇浅花,一开始不知道丈夫新卯为何总是昼伏夜出,疑心新卯在外面寻花问柳,于是偷偷跟踪新卯,这才知道新卯和其他同志一起挖洞,为反“扫荡”做准备。
浅花转变态度,积极支持新卯。
大“扫荡”开始后,浅花已怀孕数月,每天带着肚子里的小生命东奔西跑,忍饥挨饿,担惊受怕,不仅毫无怨言,还悄悄为丈夫和战士们送饭。
实在让人心生敬意!
还有《老胡的事》里面的小梅和妹妹,年龄虽小,心志很高。
孙犁先生说,“她们的颜色,是浓艳的花也不能比,月也不能比;无比地壮大,山也不能比,水也不能比了。”
书中也有广为人知的男性形象,如《荷花淀》中的水生。
但我更喜欢《邢兰》中的主人公邢兰。
邢兰“矮小、气弱、营养不良”,寡言少语,是最易被忽视的一类人。
他贫苦,却会帮助更贫苦的人。
他能力有限,却总是突破自己,战胜自己,去做应该做的事。
他不声不响,“胸膛里却藏着一颗煮滚一样的心。”
孙犁先生说,“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
4
书中的人物,距离我们很遥远了,但孙犁帮我们缩短了距离。
他们能住进读者心里,除了孙犁的文学才华,更重要的是,他是怀着深厚的感情写他们的。
抗日战争后,他再次遇到过白洋淀的人和故事,但他不再写了。
他说,“很多读者,都希望我再写一些那样的小说。读者同志们,我向你们抱歉,我实在写不出那样的小说来了。
这是为什么?我自己也说不出。我只能说句良心话,我没有了当年写作那些小说时的感情,我不愿用虚假的感情,去欺骗读者。”
是的,所有的欢笑与泪水,热爱与仇恨,都是从作者心底流出来的。
他不是用文字书写,而是用心血浇灌。
文字是形式,情感才是支撑。
5
孙犁文字,又是中文的典范。
比如,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
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比如,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
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
风吹过来,
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比如,
“庄稼地里吹过来的风,
是温暖的,是干燥的,
是带着小麦花香的。”
清丽典雅,独树一帜。
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意境。
文中比比皆是。
孙犁的小说也因此被称为“诗派小说”。
但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这类文学名著,大概很少人看了。
它很传统,似乎还有点老式和古板。
它好似是一本老年人在黄昏时,戴着老花镜,眯着老花眼看的书。
它像一瓶陈年老酒,被遗忘在无人问津的角落,落满了灰尘。
它不够时尚,不够有用。
没有令人醍醐灌顶的大道理,也没有拿来即用的方法论。
它淡远,又含蓄。
没有功利心,才能静下心,体会那种幽深的美丽。
它的作者孙犁,也是没有功利心的人。
莫言说:“如果孙犁稍能入世一点,早就是个大文官了;他后半生偏偏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
孙犁先生,舍弃了世俗的利益,获得了审美的成功。
也许用“舍弃”形容先生,并不合适。
舍,还带着不甘和牺牲的意味。
先生是心之所向,源自生命内在的律动,无所谓舍与得了。
孙犁曾说,
“不自修饰不自哀,
不信人间有蓬莱。
阴晴冷暖随日过,
此生只待化尘埃。”
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格,这样的心境,才能写出如诗如画的《白洋淀纪事》吧。
6
我在题目中说,带着功利心,读不下去这本书。
但你看,读了之后,依然得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