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慎独”
最早载于《礼记·中庸》中:“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可通俗地解释为:固守本性,遵循道德,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金钱以不贪为宝,是面对不义之财以不占为本。
一 历史渊源
中国的古代和现代,对“慎独 “这一个人修养准则,都有过很多的精彩诠释。
1 王阳明心学
正之问:
“戒惧是己所不知时工夫,慎独是己所独知时工夫。此说如何?”
先生曰:
“只是一个工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传习录·上·薛侃录》老先生就说:“哪里有那么多功夫,你独处的时候,你的心思固然只有你自己一个人知道,可是就算你和其他人共处的时候,你的心思难道还不是只有你自己一个人知道吗?”说到底、无论有事没事、有人没人,都是“独 知”、所以也就只有一个功夫、就是在“独知”处用功。
王阳明在一开始就很清晰的指出说,你的心思和念头只有你自己一个人知道,所以,不分什么知道和不知道的功夫,只有的一个功夫,这个功夫就是“独知”。直接就把学生对“慎独”的理解更加深入的带到了“独知”中、把关于君子行为上的自律上升到了更深层面的关于心思和念头的自我观照和修炼。明确指出了“君子慎独”不仅仅是在于独处时,而核心应该是在于“独知”处。
2 被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的晚清名臣曾国藩,就非常注重“慎独”的修炼。他临终时只给子孙留下四条遗训,第一条就是“慎独则心安”——如果能做到慎独,则内心坦荡,心中无愧疚之事,人也就可以泰然处之。
3 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管,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叫做‘慎独’。”“慎独”作为一种传统的修身法,不仅在古代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今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4 鲁迅先生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看来他深谙“慎独”的重要。
二 对我们现在生活的指导意义
慎独,是一种高度自律的素质
说到底,慎独就是一种高度的自律。自律是人通过对自己情绪和思维的控制,来达到主动行动的能力。“慎独”的前提是坚定的内心信念和良知,是以自己的道德意识为约束力。自律的最高层次,便是慎独。
如何做到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慎独”需要的是内心的定力。定力,却是需要修炼的。慎独工夫的最切实可行之法——为自己规定必须遵守的规矩,为自己制定必须要做的事情,然后坚定遵守、坚持做下去,以磨砺自己的心性,沉淀自己的修养,不因无人监督而放纵和荒废。
2 “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独立。不染与外在的功利目的,追求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而要达到自律的最高境界:“慎独”,就要做到 “三个如一”,即说的做的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
3 “慎独”既要在独处时自律,也要严己慎众,这是修身律己的两种不同境界。
慎众,慎的是“从众”。群体心理学认为,个体行为容易受群体的意识、情绪和选择影响。正如《乌合之众》一书所说,“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粒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无论什么地方”。所以,当身处群体中时,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为“生态”所染,不为“氛围”所乱,不为“情绪”所惑。群体中容易迷失自己,他人的不良行为也会 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事物的判断,如果定力不强、修养不够,很容易让自己的心理防线坍塌,失格。慎独的意义,不仅在于独处的自律,安定,更在于人群众的坚定,从容,不迷失自己的本心,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总之,当一个人时,经常自我审视,群居守嘴、独居守心、契约守约,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才能体会出“慎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