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句通俗易懂、略显霸气的语句,生动阐述了长城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国内外游客不慕名而来,外国政要访华也必登长城,叹服其壮美。长城,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是中国人的图腾。它的修筑经历了古代好几个不同时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便在自己的管辖境内筑起城墙。其中,秦、赵、燕三国都和中国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保卫人民的安全和生产,各自在北方修筑了长城,派军队驻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为了防备匈奴,派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把从前秦、赵、燕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扩建,建成了一条西起陇西郡的临洮,东至辽东的雄伟长城,史称“万里长城”。
秦朝以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等多个王朝和诸侯国,又先后修筑或增筑长城,其中以汉朝和明朝规模最大。
汉朝初年,匈奴不断南下侵扰汉朝的北方。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兵把匈奴赶到漠北,同时,近一步加强北方防卫,把秦时沿黄河的长城加以修缮,并向西延长了2000多里,一直延伸到酒泉、敦煌以西,远达盐泽(今新疆罗布泊)。这段长城被称为河西长城。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督促修筑从古北口到山海关一段的长城。此后一百多年,大规模的修筑长城达18次,方才完工。明长城东起辽宁丹东鸭绿江边的虎山,西到甘肃嘉峪关,全长6350千米。明长城具备三个特点:筑构完备,管理完善,布局严密。
今天人们熟知的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都属明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