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学习了执教三年级的魏秀娟老师的《平行与相交》,执教一年级的侯红兵老师的《人民币》和执教五年级的康欣老师的《用数对表示位置》,强烈的感受到一堂好课,不论学生的年级或者年龄如何不同,但是优秀的地方却都异曲同工。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这三节课都是从日常生活中适合学生年龄阶段接受力的实例说起。例如是《平行与相交》从公路线入手,而《人民币的认识》是从一个动人的故事入手,还有《用数对表示数》是从2009年的阅兵式入手,借助学生经验,利用鲜活的实例和生动的故事一下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接下来都是借助矛盾冲突导入新课。例如公路线中学生会提出有何不同?为什么,怎么分类?而在动人的故事中不同的动物都有不同的需求,该怎么给他们奖励呀?这对一年级好奇心强的孩子绝对是个极大的挑战。在阅兵式中如何借助行和列来确定某一个士兵的位置,成为每个学生最想知道的问题。更何况康欣老师还把士兵换成了本班的学生。学生们更积极投入了。这三节课无不显示数学课导入的共同点,从孩子们熟悉的实际情景和喜闻乐见的故事中引入新课。而学习的根本都是提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一节好课的基本特点。
其次是学生自主探索阶段,无论是学生画出不同的平行线和相交线,还是学生独立的把人民币进行分类,还有学生尝试描述用两个数字来描述同一个点。孩子们的认知是有偏差和误解的。但是这三节课的老师都非常的淡定,并不直接纠正。二是引导孩子们主动交流思考,让他们自己解决矛盾。老师需要的是等待和有针对性积极的鼓励性评价。而要想成功的实现学生们自己独立思考和释疑,则需要教师在课前针对教材、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再是集体评议,教师点拨环节,都采用展示代表学生的作品,或者让代表学生解惑。其他学生认同或者是质疑,达到生生交流和师生的积极交流,像延长就能相交的到底是平行线还是相交线?小狗有一张一元,而小猪有10张一角的钱,谁的多?为什么?五个学生表示有序数对都不对,正确的应该怎么写?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维的碰撞擦出真理的火花。教师的卖关子让学生欲罢不能,印象深刻。
还有学生练习环节,都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展示交流。尤其是康辛老师用上了高科技班级优化大师,抽签的方式。叫谁电脑说了算?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年级的侯红兵老师的五角钱有几种付款方式和五年级的康欣老师请大家说一个数对,叫起班里的某一个同学、某一行同学、某一列同学、全班同学。尽管授课知识大相径庭,但是显然都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能力和积极主动地探究能力。
而在小结阶段,都是不能仅仅梳理知识更重视数学的思考方法。最后都是再到实践中应用。
当然要上一堂好课,教师的自身素养和理念格局密不可分。更有对学生实际学情的把握,对教材重难点的拿捏,还有课堂中小组的合作与评价等等,不一而足。但是不足各有各的不同,而优秀则是具有极大共性的。感谢这三位老师的精彩分享。希望自己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向他们学习,争取让数学课成为学生们进步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