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灵低沉的时候,读几篇《心灵鸡汤》,也许会收到短暂提神的作用;但是心灵迷茫、人生失去方向的时候,只有读《罗马书》才能满足被拯救的需要;《罗马书》不仅对个人如此,对人类也是一样。读者可以把罗马书当做《求生秘笈》来读。
1、罗马书的作者
新约的发展正如上主奇妙的安排,完全是出乎人意料的。读完了四福音和使徒行传,新约圣经接下来会怎样继续呢?按常理,耶稣有十二个使徒,马太、约翰已经出过场,是不是该轮到其他使徒了呢?谁也没有想到,接下来的十三卷新约圣经的作者,出自一位当时没有跟过耶稣,权威也不及十二使徒,常常需要为自己使徒身份申辩的人——保罗(参使徒行传介绍)。
早期基督教文献的历史是始于信函(letter)的,信函的对象往往是一个小群体或某一地区的读者,保罗是第一位常用信函牧养各区教会的使徒。保罗的信函都是为了某个特定的原因写给某个特定的群体或多个群体的,内容都是针对当时明确的处境而发,对于当时的读者而言,所论及的人和事,都非常切身而无须解释;但若要今日的读者明白,便需要跨越近两千年的“代沟”来解释了。这些信函并非在静止不变的时空里空谈基督信仰,而是与当时日常生活的经验息息相关;上主使用这些信函成为新约圣经,在圣灵的引导下,有效地向每个时代的信徒说话。
从教义方面来说,保罗写的罗马书是最全面、最深刻、最有逻辑的书信。罗马书是上主给人类的启示核心。在圣经中称为“福音”的救赎真理,都详细地记载在罗马书里。
2、罗马书的目的
保罗写罗马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到访帝国的首都做预备(1:13-15),这也是他的传福音策略(15:28)。此外,保罗也要处理不同的信徒群体(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冲突纠纷,通过神学讲论,使他们能够合一(15:14-33)。
3、当时的罗马教会
史料记载罗马城有4-6万犹太人居住,首批传道者大概是罗马城的居民,就是使徒行传2:5-10节的罗马籍犹太人。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发达的交通网络实在是有利于福音的传播。第二世纪的历史学家绥顿纽(Suetonius),是首位提供罗马城犹太籍基督徒资料的人。他提到罗马王革老丢在位期间(公元41-54年),已经有基督徒在罗马居住,49年,革老丢驱逐犹太人离开罗马(徒18:1-3)。于是,信徒群体留下来的就只剩下外邦人了,教会也很快为外邦信徒说填补。公元54年革老丢死后,犹太人才得以迁回罗马,当中不乏犹太信徒在内。当犹太信徒回到罗马后,自然形成与外邦信徒产生张力的局面。保罗谨慎地将这种冲突的局面暗示出来(14:1-15:13)。由此角度看,不难理解罗马书中,致力于要肯定以色列人在救恩中的角色了。
4、罗马书的内容
保罗以一个“坏消息”来论及“好消息”,以“祸音”来论“福音”,他先论述外邦人和犹太人都是罪人,全人类都落在上帝的审判中。“祸音”到“福音”的转折点是3:21-22:但如今, 神的义在律法以外已经显明出来,有律法和先知为证:就是上帝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分别。 保罗的论点是上帝因耶稣基督称我们为义,使我们和祂的关系得以修复,这并非是因为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认信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成就的一切。接着,保罗继续讨论与上帝关系的含义,这个关系正是今日基督徒所享有的。9-11章保罗论及犹太人的现在和未来,其中阐释了伟大的预定教义,既强调上帝的主权,也明确人的责任,这是罗马书中最超越人类理性的部分。
保罗在1-8章论到人怎样透过耶稣与上帝建立新的关系,这道理怎样付诸实施?这就是12章之后的内容,讲述个人在基督徒群体中所体现的崭新关系,同时也指出基督徒在面对执政的权力时所应持有的态度(13:1-7)。
5、有趣的章节
罗马书的结尾是圣经中最长的问安语(16:1-24),其中所提及的那些人是否和保罗相识?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保罗写罗马书时,还未到过罗马,他如何认识这么多当地的信徒?传统的解释是这些人是保罗在哥林多遇见百基拉夫妇时一并认识的。可是,在其他抄卷发现的两个问题,也许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另一个答案。首先,载有罗马书最早的抄本,第三世纪的《贝蒂蒲草纸集》的其中一份,将最后的三一颂(16:25-27)紧置于15:33之后,换言之,该古卷省略了整段问安语(16:1-24)。“在罗马”这句话(1:7、15)可见于大部分抄本,但少部分抄本没有这句话,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以弗所书里。有鉴于此,有学者推论:原本的罗马书是没有16:1-24的问安语的,当这封信送到罗马之后,当地教会立刻另抄一份(可能受保罗所托),并包括16:1-24的问安语,送到小亚细亚的城市去,因为罗马教会的几位领袖百基拉、亚居拉和以拜尼土(小亚细亚人16:5),当时正居住于以弗所(徒18:18-26;林前16:19)。所以16:1-24的人名,可能是以弗所教会的弟兄姊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