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是指在一起工作或者生活的人,也有一起同行的意思。
相信大家都有过初中时代,那时候上课生个厕所都是成群结队,三五人同行。是真的每个人都想上厕所吗?答案是不一定的。只是自己觉得好像大家去上厕所自己也有想上厕所的欲望,但是到了厕所时候,又发现根本没有尿意。
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心理上的从众效应,多数都发生在与好朋友相处或者很多人意见相同的环境下,会从根本上改变你原始的想法,让你产生一种依赖大众意见的错觉,让自己努力往大家的思维上靠。
往大了说,假设有天你跟五百个人听同一个大师的讲座,大师讲课时犯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错误,但他并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而恰好大家都知道并且百分之百确定大师说的时候错的,你会当众站出来纠正吗。肯定不会,大部分人活碍于自己的面子不敢站出来,还有一部分人是抱有侥幸心理,心理想着虽然我不站出来,但是总有人会站出来,或者保不准大师会发现自己的小错误。总有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其实是自己的事情,到最后自己却事不关己。
往小了说,在课堂上,老师讲错了题,你敢站出来纠正吗,敢站出来的人不在多数,一般只要有一个人指出来错误,就会有十个人附和,也许还会被自己打的勇敢正直而感动,其实只不过是借着别人的勇气,出了口自己的气,做的是别人的影子。
我们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尤其是在公共场合里,第一个冒出的想法就是大家会怎样看待自己,而不是怎样做事情的过程。我们总是太在意别人的想法与看法,会产生大家都这样做,我这样做会不会不好,继而产生大家都这样想,我这样想会不会不好,最后会变成,既然大家都这样做那我这样做肯定不会错的思想。
就像很久之前的“中国式过马路”,这种现象总会出现在交通规则完善的大城市,不只是上班下班的高峰期,都能看到一群人过马路的现象,甚至在红灯的情况下,行驶的车辆遇到一大群人过马路而不得不停下。这种“中国式过马路”是怎么出现的?只需要在等待红灯的人群队伍里有一个人先走,其余人就会毫不犹豫的跟上,即使看见红灯还没有过,也会随波逐流的跟着大家。看到这里,有人会问了,难道不危险吗,但是他们心里想的是反正这么多人,量司机也不敢撞过来,就算撞过来,这么多人撞到自己的几率也不大,反正大家都这样做了。就算这种带有侥幸的从众想法,使得大家觉得就算是错误的,好像只要做的人多就算正确了一样。这种想法是很扭曲的,完全丧失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丢失了自己的原则,在“大家都这样”的氛围里迷失了自己。
之前的一个全宿舍都考上研究生的热点引起了大学生的热议,大家都说求赐一个自制力强的室友,监督自己学习。
可是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吗,别人自制力再好,也完全帮不了你想做的事情。
很多的毕业大学生抱后悔自己大学没有好好学,整天荒度光阴,每天去教室玩玩手机假装自己上了课,回到寝室打开电脑刷刷剧,看看小说打打游戏,晚上熬到一两点不睡,最后还觉得自己一天活的好累,问起为什么没有改变的时候,很多人回答说,都是这样,大家都是这样。
我们总是在错误的事情上寻找让人心安理得的借口,好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独特,是因为大家都这么做的原因,永远跟随他人的想法,也永远活不出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