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熬到下午一点钟,我来到土山湾博物馆,我按着高德寻过去,原来踏破铁鞋无觅处,就是在自己年轻时的见习单位附近。
土山湾原是座孤儿院,历时近百年,由天主教会创办,最初是为了躲避“太平天国”。他的主要目的是传教,却带来了西方新的文化形式和技艺,并与本土交化交流融合,推动了海派文化的发展。它造就一代代艺术巧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开近代上海乃至中国风气之先。
走近大厅,我先被金光灿灿的中国牌楼震撼,油然而起的敬佩之情。
牌楼是1912年在外国修士葛承亮的指导下,由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数十位孤儿雕刻而成,曾参展过三届世界博览会。如今牌楼修复一新,巍峨矗立在大厅中央。
修复的新木呈浅黄色,正面刻有“功昭日月”,背面刻有“德并山河”,相互映衬,又称“功德”楼。
牌楼细节雕功精巧。四个柱子上饰有吐火纳珠的蟠龙,柱子底部还刻饰42只形态各异的狮子。
因为是外国人督造,所以整座牌楼的狮子都没有考虑公母,看起来一律都是既踩着球又护着小狮子,但一点也不妨碍它成为旷世杰作。
看完牌楼,四处橱柜里展示的是绒绣作品,有绒绣的肖像,皮包,鞋子,油画…
绒绣由西方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相结合。最早的上海绒绣由法国天主教修女在徐家汇圣母院传授给孤女,以便女孩们离开孤儿院之后立足生存。
徐家汇绒绣技艺精湛,曾被誉为“东方油画”,后逐渐从徐家汇扩散到全上海,由此形成了海派绒绣的源头。
欣赏完绒绣作品,再进入里面大厅,就是介绍土山湾的发展史了。
土山湾孤儿院先后收养了近万名孤儿和贫困儿童,收养的孩童大多受洗入教,由院方全权监护,生活清苦,管教严格。他们清晨做弥撒,三餐、卧睡前行祷告。孩童们过集体生活,同进同出。
为了解决孤儿们的谋生能力和江南地区宗教用品的需求。孤儿院开设画室、木工室、印刷房、玻璃房…让孤儿们半工半读,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工艺学习技能,也培养了一大批从事艺术创作的能工巧匠。
土山湾孤儿满师后,多数会留在工场做工。自圣母院内有了到结婚年龄的孤女后,他们中部分人和这些孤女结婚。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租住教友村简陋的平房里成家立业。
土山湾画是中国西洋画之摇篮,土山湾的木工技艺可与欧洲最好的工场技艺媲美 ,土山湾印书馆也是中国近代印刷技术的创导者。
值得一提的是,侧厅里摆放的“土山湾彩绘玻璃雕花橱柜”,代表土山湾彩绘玻璃的最高造诣。它中西合璧,既雕有中国元素“梅兰竹菊”及中国传统人物故事,又运用彩绘玻璃炙嵌这西洋高超技艺,曾参加过“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被外国人收藏,2013年才荣归故里。
参观完土山湾,我往出口走,居然是原先实习的小学校,还是那样青砖的地面,红砖的小楼,那样安静的小操场,我仿佛听见木板楼梯的吱呀声,同伴们银铃般的笑声,仿佛又回到扎马尾辫时,不负往返的青葱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