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学校主要分为两种,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是由国家政府出资办学,就读是免费的,但是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整体堪忧,只有贫民窟的孩子才会前去就读。私立学校是由私人或者某信托投资公司出资建立的,教学质量强过公立学校太多,名牌私立学校更是往往一席难求。今年4月在我国上映的另一部印度片佳作《起跑线》就非常生动地展现了印度这一残酷社会现象——即便是已不差钱儿的中产阶级,若无门路,但又想要让孩子进入名牌私立学校就读接受良好教育,也难以上青天。不过在印度政府强调的“受教育权”的政策理念下,很多私立学校为彰显自身的公平公正,每年又会有少量就读名额留给穷人家庭的孩子,于是这不仅成为了《起跑线》一片中男女主人公千方百计装穷卖惨以便争夺穷人孩子名校就读名额的导火索,也成为了《嗝嗝老师》故事主线得以展开的最大契机:奈娜就职的那所圣蒂克学校是所名牌私立学校,校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家境优渥的孩子,唯独9F班的孩子全都来自贫民窟。这些孩子原本在免费的公立学校上学,但因为土地租用等一些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机缘巧合之下,才令他们能够在圣蒂克学校就读。这些身份较为特殊的孩子之前也曾想努力融入校园环境,可实际上出身决定了一切,中上阶层出身的孩子完全不能接纳他们,老师们对他们亦心怀偏见,所以他们后来才会自暴自弃,接连气走了7位老师。若不是阳差阳错遇见了临危受命的奈娜,这些孩子往后的命运与人生多半会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一生受困于贫民窟内,终日里为了一口面包和干净的水而疲于奔命。 其实,无论是在印度还是中国,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幸遇到奈娜这样的好老师,也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像奈娜这样不忘初心,身正为范。无论是在印度还是中国,优质教育资源从来都是稀缺的。相对而言,印度教育的多样性,恰恰使得印度教育具有某种超脱性,比如圣蒂克学校建筑的雄宏大气,无处不彰显它的神圣威严。学校陈设古朴典雅,无处不渗透着文化的内涵。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学校的后勤职员给每个教室里的教师端送咖啡或者饮品,从这个细节了凸显尊师重道。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印度教师的地位。结合《南渡北归》我想起了民国初年的教育。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而是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那一代大师去后再难有大师。一个重要原因是尊师重道不够给力。优秀知识分子为了体面的生活要么从政经商,要么搞项目跑经费。大多在一线教书的教师基本上是需要养家糊口型的教书匠,大多数人也是为柴米油盐奔波。本电影中奈娜老师是一个来自中产阶层的富二代,她是不会为柴米油盐而担心的,结合自己儿时的独特经历,使她具有了独特的人文关怀的高贵品质,从而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和教育家。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影片中的几位校长,我觉得他们都是教育的专家,真正懂教育的行家里手。他们知道,真正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人性的教育。而不是把学生当成考试的机器,把学校当作流水线的工厂,把教师当作生产产品的工人。凡此种种各方面因素才能造就影片当中理想的教育结果。可能我从教育的体制,教育的现实方面对这部影片思考的比较多一些。当然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教育现状中还有种种的不尽如人意。这需要我们全社会做出努力。我相信我国的教育会和随着国家振兴,民族复兴变得越来越好。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从奈娜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一个有爱心的老师,做一个会表达爱的老师,做一个站在学生或者孩子角度思考问题的老师。坦然接受我们无法改变的东西,但要积极把握我们能够改变的东西。这些都是这部影片给我们正能量的影响。 孝中 武志荣观后感
观《嗝嗝老师》有感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每一颗星星都会发出耀眼的光芒——观《嗝嗝老师》随记 早就听闻印度影片《嗝嗝老师》在豆瓣分很高,毫不犹豫地完整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