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晴雯第二天在园中乘凉,是否“有意”等待宝玉和解,我们可以从文本和人物性格出发,进行一番深入的探讨。
结论是:这更可能是一种“半有意”的状态,是她内心期待与高傲性情复杂交织的结果,而非精心的算计。
支持“有意”或“半有意”的理由:
1. 情境的合理性:
前一天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按照常理,当事人心中都会有所挂念。晴雯知道宝玉会从那里经过,她选择在一个显眼的位置(躺椅上)待着,客观上创造了与宝玉“偶遇”和对话的机会。
2. 宝玉的“误认”是关键证据:
正如您所指出的,宝玉从身后将她误认为是袭人。这说明晴雯当时的姿态是放松的、家常的,类似于怡红院里最亲近的丫鬟在等待主人归来时的状态。这种无意识的姿态,恰恰暴露了她身处一个“可能发生互动”的场景中。
3. 晴雯的心理活动:
晴雯虽然性格刚烈,但她对宝玉的感情非常深厚。争吵之后,她内心肯定希望和解,但又绝不肯放下身段主动去道歉。这种“我希望你来理我,但我绝不先开口”的心理,是典型的高自尊人士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因此,她制造一个“偶遇”的机会,就成了最符合她性格的、曲线救国式的和解方式。
需要考量的方面(为何不是全然的“有意”):
1. 晴雯的性格主导:真率与高傲
晴雯是“风流灵巧招人怨”的典型,她的行为模式以真率、任性为主,而非袭人式的“精心筹算”。让她像策划一个阴谋一样,刻意去等待和解,这与她“爆炭”般的性格不甚相符。
更合理的解释是,她内心有和解的愿望,于是顺从了自己的心意,到院子里散心乘凉。她选择的这个地点和行为,是她潜意识的愿望和自然行为的结合,而不是一场有预谋的表演。
2. 行为的自然性:
在自家庭院里乘凉,本身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将其完全定义为“有意等待”,可能略有些过度解读。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写出了人物行为在“有意与无意之间”的那种模糊状态。
综合解读:一场“心照不宣”的和解前奏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场景:
对晴雯而言: 她的行为是“半有意”的。她的心指引她去了一个能和宝玉相遇的地方,但她的尊严让她必须保持一种“我并不是在专门等你”的随意姿态。这是一种积极的、但绝不卑微的等待。
对宝玉而言: 他的“误认”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这个误会打破了僵局,让他自然而然地开启了对话。当他发现是晴雯时,前一天的冲突和眼前的景象叠加,激发了他的怜爱之心,从而主动递上橄榄枝(让她拿果子吃),开启了和解的进程。
所以,这一幕的精髓不在于晴雯是否“有意算计”,而在于曹雪芹通过这个场景,精准地捕捉了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在发生矛盾后,那种微妙的、想要靠近又碍于情面的心理状态。
晴雯没有说一句“我在等你”,但她的所在、她的姿态,无一不在诉说着她的期待。而宝玉接收到了这个信号,并主动完成了和解。这正是《红楼梦》在描写人物关系和心理时,超越时代的、极其高级的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