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疑问之十八

      关于晴雯第二天在园中乘凉,是否“有意”等待宝玉和解,我们可以从文本和人物性格出发,进行一番深入的探讨。

结论是:这更可能是一种“半有意”的状态,是她内心期待与高傲性情复杂交织的结果,而非精心的算计。

支持“有意”或“半有意”的理由:

1. 情境的合理性:

      前一天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按照常理,当事人心中都会有所挂念。晴雯知道宝玉会从那里经过,她选择在一个显眼的位置(躺椅上)待着,客观上创造了与宝玉“偶遇”和对话的机会。

2. 宝玉的“误认”是关键证据:

      正如您所指出的,宝玉从身后将她误认为是袭人。这说明晴雯当时的姿态是放松的、家常的,类似于怡红院里最亲近的丫鬟在等待主人归来时的状态。这种无意识的姿态,恰恰暴露了她身处一个“可能发生互动”的场景中。

3. 晴雯的心理活动:

      晴雯虽然性格刚烈,但她对宝玉的感情非常深厚。争吵之后,她内心肯定希望和解,但又绝不肯放下身段主动去道歉。这种“我希望你来理我,但我绝不先开口”的心理,是典型的高自尊人士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因此,她制造一个“偶遇”的机会,就成了最符合她性格的、曲线救国式的和解方式。

需要考量的方面(为何不是全然的“有意”):

1. 晴雯的性格主导:真率与高傲

      晴雯是“风流灵巧招人怨”的典型,她的行为模式以真率、任性为主,而非袭人式的“精心筹算”。让她像策划一个阴谋一样,刻意去等待和解,这与她“爆炭”般的性格不甚相符。

      更合理的解释是,她内心有和解的愿望,于是顺从了自己的心意,到院子里散心乘凉。她选择的这个地点和行为,是她潜意识的愿望和自然行为的结合,而不是一场有预谋的表演。

2. 行为的自然性:

    在自家庭院里乘凉,本身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将其完全定义为“有意等待”,可能略有些过度解读。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写出了人物行为在“有意与无意之间”的那种模糊状态。

综合解读:一场“心照不宣”的和解前奏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场景:

      对晴雯而言: 她的行为是“半有意”的。她的心指引她去了一个能和宝玉相遇的地方,但她的尊严让她必须保持一种“我并不是在专门等你”的随意姿态。这是一种积极的、但绝不卑微的等待。

      对宝玉而言: 他的“误认”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这个误会打破了僵局,让他自然而然地开启了对话。当他发现是晴雯时,前一天的冲突和眼前的景象叠加,激发了他的怜爱之心,从而主动递上橄榄枝(让她拿果子吃),开启了和解的进程。

所以,这一幕的精髓不在于晴雯是否“有意算计”,而在于曹雪芹通过这个场景,精准地捕捉了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在发生矛盾后,那种微妙的、想要靠近又碍于情面的心理状态。

晴雯没有说一句“我在等你”,但她的所在、她的姿态,无一不在诉说着她的期待。而宝玉接收到了这个信号,并主动完成了和解。这正是《红楼梦》在描写人物关系和心理时,超越时代的、极其高级的笔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晴雯摔扇子这一情节(见于《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是否是她“有意”挑起宝玉生气,需要...
    宇宙彩虹阅读 35评论 0 0
  • 宝玉随口叹道:“蠢才,蠢才!将来怎么样?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事,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这宝玉在这里说的那...
    宇宙彩虹阅读 43评论 0 1
  • 《红楼梦》里面林黛玉最后留给贾宝玉有念想的遗物是什么? 在《红楼梦》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林黛玉临终前有...
    宇宙彩虹阅读 36评论 0 1
  • 不同看法:宝玉是平常经常去黛玉住的地方那里,她和紫鹃使用的东西,存放镜子的盒子的位置,他都是非常清楚,这菱花镜子有...
    宇宙彩虹阅读 45评论 0 0
  • 来点前奏说明 当你打开这个文档的时候,以下内容只是个人看法,希望大家相互交流。每个出版社和版本区别,文字与注解和其...
    宾格IT民工阅读 7,607评论 4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