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真的很简单,我在Hermanmiller学到的第一课
读高中时很喜欢看录像《古惑仔》(暴露年龄了),看多了就发现成天嘴上“我这个人最讲义气了”的人最不讲义气,两边开打时溜得最快,稍有变故最容易变节。
经历的公司多了,发现在质量管理方面,很多公司也跟《古惑仔》的义气哥,义气弟有一脉相承,异曲同工之处。那些天天讲“质量第一”的公司,质量通常不靠谱。因为工作的关系,这些年,或亲历,或参观,或拜访过相当数量的国内民营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在墙里墙外都或张贴,或悬挂,或装订着好些或白底蓝字,或鎏金镶边的各类“质量方针”,“质量守则”。初见之下,炫人心目,然后深究之下,再看看居高不下的不良报废,层出不穷的客户投诉,总觉得这象一个黑色幽默,不胜莞尔。
而那些质量可靠,信誉良好,历久弥坚的公司并没有“言必称质量”。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笔者亲历过的赫曼米勒公司(这也是唯一一家我一直愿意无偿安利的曾经的东家)。记得10多年前刚加入公司时,直属老板(一老美,现已成为在当地作用若干栋楼的包租公)正在孜孜不倦的给我做入职培训,然后注意到公司的官网上列出了仅有的2个公司的关键业绩指标,一为即时股价,一为准时交货率。而我一直笃信必然存在的质量指标竟然不知所踪。当时还是图样图森破,直接义正辞严的指出了公司的这一显而易见的缺失。然后然后我就至今都还记得我老板当时看我的眼神,那是一种包含着“看来,我看走眼了”极显失望的落寞眼神,最终老板徐徐说道“我们关注准时交货率,那是因为我们默认所有的交付都是已经满足质量要求这个前提”。
质量,永远永远都不应该是鼓吹的口号,永远都不应该是堆满溢美之词的华丽外衣。
质量,关乎的是一种基本伦理。质量关乎的是你承诺了,你就必须满足它这样一种基本的伦理。
这是我在Hermanmiller学到的第一课。
另外一个外面人都没办法理解的事实是,在Hermanmiller美国,当时是3个主要营运工厂(约5000人)都没有专职的质量部门,唯一一个专职质量人员是我们所尊敬的全球质量副总,Mr. John(一位来自通用汽车的资深质量高管)。
至于Hermanmiller何以在没有专职质量人员的情况下保持卓越的质量水准,会在日后有专问提及。
顺便引申一下,不久之后,很多事情也刷新了我在质量方面的固有“三观”,当时张朝阳先生统帅的营运部门囊括生产车间,在张先生主政期间,但凡车间生产部门与品质人员有分歧的情况下,张先生总是对生产人员或温婉相告,或疾言厉色,促使生产部门配合品质人员的工作。相反,从未对品质人员有任何责难。曾私下与张先生交流,问及何以对品质人员保持如此大的善意。至今虽已不与张先生共事数年,但每念至此,张先生言犹在耳。张先生当时的回答是“品质人员是来帮助我们发现和消除问题的,帮助我们满足要求,我为什么要责怪他们?”
这样想,质量和质量管理就简单了。
质量,就是满足要求.
而质量管理,就是我们能够持续的满足要求。
关于质量管理理论,方法,技巧的论述是汗牛充栋,举不枚举。
我尊重任何一种理论,自身也从各种学说中收益良多。并且随着工作经历的增加,接触到知识流派也日益增多,但在工作实践中的困惑并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剧增,
[if !supportLists]l [endif]刚刚参加工作时(本世纪初),大家都推崇ISO9000,开公司、工厂的,如果没有拿到ISO9001的一张证书,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如果有一张TUV,SGS的认证证书,更象是可以吹一辈子的事情。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if !supportLists]l [endif]后来又接触了QS9000,自然而然也学习了当时在质量界奉为经典的5大工具,知识理论自然是无可挑剔。但我亲历的一家公司也是正规通过SGS拿到过QS9000证书的公司(香港的SGS认证机构),但质量水平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难以令人恭维)。
[if !supportLists]l [endif]当然后来还有横空出世的TS16949(现在IATF16949),VDA等等,不一而足。
[if !supportLists]l [endif]更不要提QC新老7大工具,品管圈,来自很早时候以为台湾老师的启蒙。
[if !supportLists]l [endif]SPC,统计控制,各类控制图……
[if !supportLists]l [endif]TQM,全面质量管理……
[if !supportLists]l [endif]QFD,质量树,DOE……
[if !supportLists]l [endif]6 Sigma
[if !supportLists]l [endif]精益生产
[if !supportLists]l [endif]然后还有最近精益6 Sigma
……
不粉不黑,我本人也是上述这些知识的收益者,也确实有众多公司通过实施上述的体系,方法取得质量方面的卓业成就,或听说,或眼见,或亲历。
但长久以来,我相信有一种困惑也会萦绕在众多的质量经理人的心头,挥之不去。
“为什么我应用了这么多的方法和技巧,为什么并没有预想中的成功?”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提一下赫赫有名的“奥卡姆剃刀定律”。
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正如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这把阴冷闪光的剃刀已经被证明在很多行业、领域里都极度使用,如哲学,语言学领域。
它在企业管理,质量管理中也同样适用。管理之道就是简化之道,简化才意味着对事务真正的掌控。人的思维可为多元的,可客观论证确是一元的,客观真理只有一个,反之却变幻莫测。在我所知的企业中,在质量方面,有少数的成功者,也有更多的失败者。正如人们的家庭生活,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在质量成功的“幸福家庭”里,通常是较好的回答了如下的几个简单问题:
[if !supportLists]1) [endif]产品的要求是什么?是否清晰?(质量策划-VOC、VOQ)
[if !supportLists]2) [endif]产品的要求如何实现?(质量策划—产品开发,过程咖啡)
[if !supportLists]3) [endif]实现这些要求有哪些风险?(质量策划—风险评估,FMEA)
[if !supportLists]4) [endif]实现这些要求的能力如何?(质量保证—产品验证,过程验证,5M1E)
[if !supportLists]5) [endif]如何对关键点进行监控,验证?(质量策划—控制计划,质量控制,SPC)
[if !supportLists]6) [endif]如果出现异常如何反应?(质量控制—质量响应)
[if !supportLists]7) [endif]如何解决质量问题?(质量改善—8D)
[if !supportLists]8) [endif]如何评估质量绩效?
[if !supportLists]9) [endif]如何持续提高质量绩效?
回答了这些问题,是不是象一个Mini的质量管理体系。
乱花渐欲迷人眼,拨开云雾见真章。
质量是不是真的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