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圈儿的卡布基诺,夹着奶香的拿铁……咖啡裹着它的醇香,在空气里忽隐忽现。
咖啡香丝丝入鼻,令右脑调节支配愉悦感的区域,血液量递增,一种能令人产生愉悦感的荷尔蒙,慢慢催生。一杯咖啡温滑入口,咖啡因在舌尖的余香里,一路上扬,调动起中枢神经,很快,困意四散,大脑皮层的脑细胞开始兴奋,思考力开始活跃。
咖啡的魔力,让因它而人气聚集的咖啡馆,成了人交流思想的好去处。空气里的轻松,让人的状态瞬间松弛,脑细胞们个个卸下担子,挣脱束缚,自由奔跑着,它们的相互碰撞,擦出了思想的火花,伟大的作品也由此滋生了。
JK·罗琳在大象咖啡馆的小纸片上,写出了《哈利·波特》;巴尔扎克把波蔻伯咖啡馆当作"人生大舞台",观察形色人物,完成了《人间喜剧》;海明威坐在丁香园咖啡馆一把老旧的木椅上,书写着《太阳照样升起》;毕加索捏着炭笔,勾勒着一幅幅抽象画;梵高看着咖啡馆外的人来人往,以蓝色与黄色为基调,创作了《夜间咖啡馆》。
如今,"海明威"的椅子,"毕加索"的桌子,曾有名人邂逅的咖啡馆在时光的发酵中,吸引着过往的游客。慕名走进咖啡馆的人,都想触摸下大师曾用过的桌椅,"沾染"些大师的气息。可更多时候,他们只能坐在离大师不远处的椅子上,泡上一杯咖啡,想着这里曾经的一幕。
短暂的"相遇"后,能常常触摸思想,"遇见"大师的,或许只有一种方式,在一个用图文"搭建"的世界,在一些夹着墨香的字里行间。
虫洞咖啡馆,便由此而生了。
星际31号,一艘退役了的宇宙飞船,结束了30万光年的航行,一番改造后,开始了新的"旅程"。
它的新身份是个“咖啡馆”,和别的咖啡馆不同,它开在了宇宙里,在连结两个遥远时空多维空间隧道的“虫洞”。胶囊形的外壳,钛合金的“外衣”,让它在蔚蓝的宇宙里,泛着银光。“外衣”上没有挂牌,只写了一行黑色小字,"虫洞咖啡馆"。
这是时空洞里唯一 一家咖啡馆,在连接白洞与黑洞的多维空间,它有着"虫洞"里才特有的"本领",可以瞬间空间转移,可以时间旅行,可以着陆在任何地方,未知星球、地球一端,沙漠海洋、树顶云端......
“胶囊”形咖啡馆的内部,顶与墙连成了弧形,四壁布满了弧形钛金板做的书架,从顶到地,整齐码放着各类图书。胶囊的四壁,开了8个大小不同的圆形孔。晨光透过小孔,洒进"胶囊",落在书架上,留下长长短短的影子。
咖啡馆里的地面、桌椅上,斑斑点点,像是被罩上了什么。细看,有图腾符号一样的文字,有字母,有清晰可看出内容的图形,人、牛、鱼,也有方、圆、三角形一样的几何图形。它们随光的变化忽隐忽现、忽明忽暗,像是原古的文明,透着神秘,勾起好奇。
这里的“咖啡机”,是个直径2米的圆形球体,全封闭,被叫作“时间囊”。里面有个大的玻璃台,整个球体内部是个环绕的液晶屏。文字材料,还有图片,在这里是研磨"咖啡"用的“咖啡豆”。
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任翻到一页,平压在玻璃台上,合上盖板。开关启动后,红外线扫描仪便迅速采下信息,通过电子传感器,传入云端计算机。这台连接宇宙与人间的迷你设备,可以调出宇宙大数据里的所有信息,将它们三维定位,还原出一系列相关背景与信息。之后,碳14检测可以推算出一连串时间,所用的纸张、所写的文字,纵向还原与这一页有关的所有信息。
玻璃台还能将书上的指纹分层区分,多少人翻阅过,都是什么人,什么年代,哪些人做过笔记,可以从一个线索,引出背后一连串故事。最后所有数据被储存在一个花瓣形的芯片上。而这,便是时间囊里将图像和文字"研磨、搅拌"后,冲好的一杯装着信息的“咖啡饮品”,这"饮品"放在桌子上,桌面上立刻投射出一个立体屏幕,所有信息像是放电影一般瞬间显现。
花瓣形的芯片,被收在咖啡馆的"时间仓"里,这是个储物间,收纳时间囊里采集出的所有信息。有时也会放上些从各地淘来的趣物,或是各种道具。
虫洞咖啡馆,百余平米,搭建成了一个用书、文字与图像环绕的空间,一个可以星际漫步的自由体。
"砰"一声响,虫洞咖啡馆舱门关闭,开始了它的航行。改造后的咖啡馆,最先去了火星,智虫在火星上拍摄了熔岩平原、环形山和深邃的峡谷,也从深层地下取了冰冻水,又采了几块火星陨石,当作咖啡馆里的桌子。
咖啡馆穿越虫洞,在宇宙里随时切换,像颗胶囊,在时空里荡漾,享受着星光簇拥的悠闲。
一个名叫"智虫"的"太空人",打理着馆里的一切。他有娴熟的飞行经验,穿越过银河,到达过冥王星,也重返过白垩纪,见到了遍地的恐龙。在挑战了各种宇宙飞行后,他决定卸下之前的"盔甲",换个身份,做自己喜欢的事,去想去的地方。他选好目的地,做了大规划,而将小计划留给了偶然与随机,等着它们相撞时,意想不到带来的趣味。
离开火星后,虫洞咖啡馆穿越回了地球,有了一段环球之旅。每到一处,智虫便四处搜罗,找一些"好书",有流传至今的经典,也有当下的新书,每次他都把新淘到的"宝贝",插进书架,然后陶醉地在书架前欣赏一番。旅途上,他常常拍照,记录他眼里的"真实"。
一次路过某个城市,在一个高楼林立的商业街区,他拍到了与现代时尚商业区一墙之隔的"另一个世界"。那是一处相当荒废、破旧,环境像 垃圾场一般,却还住满了人的"城市遗忘地"。一墙之隔的新旧世界,是真实的,没有"滤镜"过滤的,而这,也是他感兴趣的"真实"。
智虫想把采集到的资料、实物,用世界记录大事件的方法,装入咖啡馆里的"时间仓",连同他在"时空囊"里发现的种种信息,在50年后,做成"时光胶囊",之后深埋地下,留给未来的地球掌管者。他常常在想,1000年后,开启这些"时光胶囊"的会是谁?还是人类吗?
温室效应下,地球开始"发烧",北极冰川大量融化,连西伯利亚,气温都突破了30度。人类还能撑到1000年吗?虫洞里,通向人类未来的出口点,已经关闭了一段时间,说受地球雾霾影响,能见度降低,也不知道什么才能再开。一想到这,智虫就会摇摇头。
平日里,在选定航行目的地、选择航线时,智虫便盯着胶囊最前方的大屏幕,在上下三排小屏幕前,点着各种按钮,做着各种操作,而进入航道、飞行平稳后,他便开始整理书籍。他将书架上的书分类码放,有时也取下一些感兴趣的符号图形,去“时间囊”还原它的面目,然后记录下来。他也计划着把他的发现,编成书,不过那也是以后的事了。
咖啡馆里会配合所去的地点,营造出不同的气氛。到了火星,馆里的家具立马换上了火星石。而在环地球旅游后,智虫发现了"艺术"的趣味。语言有界限、文化有差别,可艺术却没有国界,或许它可能是未来,宇宙沟通的一种通行用语言。
智虫准备好好做个规划,来一次"艺术旅行"。他开始挑选咖啡馆新的“着陆点”,透着奇思妙想的艺术场所,或是写着过往又透着未来的文化空间。
馆里还要建一座“移动的艺术桥”,可以接收世界各地的信息,第一速度停留在画展、音乐会的上空,凡是大师聚集的地方,或许就能看到穿了隐身衣的“智虫”。
艺术桥的一端,会直接连上艺术家、建筑家、设计师,而另一端,则伸向了所有喜欢艺术的人。
智虫爬上书架,取下一摞摞之前放在顶部的艺术类书,把它们摆到正中央的位置,挪走了原来放在那的宇宙与地理类书。
"如果咖啡馆的一角,能开个沙龙,聊聊艺术,聊聊生活,请来不同的人,有大师,有门外汉,也有小朋友,那或许会是个很有意思的事。"
比如聊聊每日三餐用的盘子,天天都会坐到的椅子,它们都是身边的艺术。和那些在实验室才能完成的科学发明不同,艺术就在生活里,在一日三餐,在街头巷尾,每个人都可以是创造者,也是享用者。而曾经觉得"没什么用"的艺术,今天已经成了生活的"甜点",或许未来某一天,它没准还能成为"正餐"。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看不懂的抽象画都在画些什么?西班牙洞窟中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壁画说明了什么?2160年的绘画,将会什么样?
虫洞咖啡馆发出了1万封调查问卷,寻找关于艺术的话题。返回的问卷里,写满了对艺术的各种好奇,各种疑问。不过所有的问题,将在旅行中,抽出一些去揭秘。
这会儿,虫洞咖啡馆开始了新启程前的倒计时,馆内忙活着,为艺术旅行布置装扮着。两把太空感十足的座椅,活跃了咖啡馆的一角。三维球面造型,红、蓝泡沫坐垫,白色玻璃纤维椅面,两把出自芬兰大师艾洛·阿尼奥之手的"球椅",艺术中透着未来感。它们与火星上掏来的"陨石桌"放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未来派的绘画。
很快,"艺术旅行"就要启程了,是去某个国家,是钻进某本书,是对话某位大师,还是其他的?
智虫拿着一本关于艺术的书,从前翻到后,从后翻到前,无数大师的名字从他眼下晃过,可他的眼睛,却始终没有聚焦。"他合上了书,拿起笔,写下了活动的一个标准,"别扎堆来,结伴走,别热闹时太喧哗,冷清时又过萧条,来来往往,始终有料"。而这些"料",要有些小意思,有些平常中的不平常。
咖啡馆打了引擎,"胶囊"上的"阳伞"拉开了,在天空漂浮,在云间穿行,不去规划的路线,像思想的自由迸发出创意一样,体验着艺术的趣味,等待旅途上的"偶遇"……
虫洞咖啡馆,有一台思想的破壁机,
研磨着时光的记忆,以艺术做原料,调配各种方子,
这里推介新书,抛出话题,也试着做点新发现。
这里,避开大路,绕开小道,遇山开路,遇水架桥,
这里期待,遇上一样"喜欢吃螃蟹"的你,
或是时不时冒出"不走寻常路"念头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