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点梦想又何妨
这是 | 她说 | 时过境迁的第10期
「我以为」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短语。
因为跟在它后面的往往是一句理想主义的话,然后急转直下,一个「但」字之后,瞬间回到现实。
插图来源于俄罗斯艺术家 Gudim Anton
小学时,老师都要大家写「你长大了想成为什么人」的主题作文。
回头看,那些年自己写下的理想,有多少真的实现了?
“我以为我会成为受人爱戴的教师,现在我是一个普通的银行柜台职员。”
“我以为我会成为受人敬仰的科学家,现在我是一个朝九晚五的公司职员。”
……
「我以为」这三个字一出口,就暗含着年少的天真、梦想的幻灭,以及现实的无奈。
我们从年少无知、不经世事,到如今进入职场、成为父母,经历过的许多个「我以为」时刻,让我们慢慢看清了生活的模样,也让我们慢慢认清了自己的样子。
今日话题:『 我以为…… 』
中二姐的小学时期,班级里刮起小品之风。皮皮的中二姐,和几个同学组成小组,三五天排个小短剧,定期在班级里演出,也曾上过学校的晚会表演。
每当舞台灯光打在中二姐身上,她觉得自己就像一颗在黑暗中闪闪发光的明星。那时候的她以为自己就是为舞台而生的。
后来,升学、考试,班级里慢慢就没有了表演的氛围。到了大学,中二姐也阴差阳错地错过剧团的招募。
更让人无奈的是,考学的压力,让她患上时不时口吃的毛病。每当上台或者当众讲话的时候,她的脑子里会不由自主地会飘出一个念头:「我会不会口吃啊,会不会被取笑啊…」
但是她心底毕竟对于舞台还存着念想。
到了研一,她有机会和朋友一起做话剧,她还是话剧的副导。她说,那段时间真的真的很开心,和伙伴们一起探讨剧情和表演,给大家排舞,感觉到了久违的热情。
但是通过这次经历,她也发现,和真正热爱表演的人相比,她随性、附和,没啥执念,缺了专业演员那口「气」。
中二姐跟我说起这段过往:
很难说,如果我认真准备,如果我考学演艺事业,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光景。
我以为我是个star,能在舞台上闪耀。但是我一边想要获得注视,一边又承担不了不走寻常路的质疑。属于我自己的舞台,我没能竭力争取。
如今中二姐还是很喜欢话剧。坐在台下的中二姐,有点恍然,有点遗憾,但这不妨碍她欣赏精彩的作品。因为,舞台的能量,她能够感同身受。
yao从小就是个热心公益的人。
她大学的时候参加了一个社团,为农民工办过培训班、折腾过农产品。她想借助商业的力量,帮助弱势群体。
后来到台湾交流,她就跑到台湾大学跟着老师和学生,帮助眷村村民对抗政府不合理的城市更新计划。
她的专业是城市规划,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的是被城镇化侵蚀的城郊农业以及失地农民,一个几乎不会有人关心的议题。
硕士期间,她还做了学院学术杂志的编辑,讨论的是规划中的社会问题,比如棚户区、遗产保护、规划败笔等。
她说,她深知政府和商业力量的强大,所以看到被社会遗忘的人和事就忍不住想帮一把。这样,这个世界就能更好一点。
我们当时都以为她毕业之后会去做公益相关的工作。
但是,毕业之后的她,到了深圳,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基层规划师。
要知道,「规划师」这个职业在中国,大多都是政府和开发商的口舌。毫无疑问,为政府和开发商服务,比为弱势群体谋利益能赚更多的钱。
她说,选择深圳,是因为离家近。
她说,选择当规划师,是因为有不错的收入。
她说,她要存钱,以后能带父母去欧洲旅游。
她说,在深圳没房没安全感,于是回老家买了套房。
她说,做好了单身的准备,所以要靠自己努力赚钱。
她好像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城市白领。
「算妥协吗?」有一次我问她。
「yes and no.」 她回答我。
其实做了这么多年公益,都是皮毛,没真正推动什么转变,大概是能力不够吧。
现在的工作我还蛮喜欢的,让我的专业能力成长很快。能力大的人,影响力才能大。
当然啦,还有现实方面的考虑,除了济世情怀,对身边的人好很重要,让自己有安全感也很重要。
「所以啊,我就这么成为了一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她最后略带自嘲地说。
刚来到这个岗位的时候,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那时候刚怀孕,顶着大肚子转到营销岗,踌躇满志,心比天高。
为了业绩,我可以在星期六的情人节加班加点;为了不错过到访的客户,即使半夜肚子疼得跑去医院检查以防流产,第二天仍旧不敢请假卧床休息。
为了能多上几天班,分娩的那天我原本还计划去上班。
但是生产之后的我变了。
变成了一个自己都没想到的好妈妈。
休产假的时候,孩子是我的全部。
孩子醒了,要喂奶、喂食、陪玩。
孩子睡了,要催奶、补觉、做家务、研究各种育儿知识。
老公上班的时候,带孩子到离家不远的运动场走走;老公休息的时候,就全家驱车去远一点的公园郊游。
休完产假上班后,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了70%。
每天上班出门,听着孩子哭着喊妈妈,我都心疼不已。
每次下班后的会议,心里总想着什么时候完,能回家陪陪孩子。
能晚点上班,我不会早到一分钟。能不去的活动,我绝不报名。更不用说加班了。
有时,我会想,如果我是全职妈妈,陪读书陪玩会不会更有助于娃的智力开发;老人家带会不会让娃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即使我家的老人已经做得很好。
孩子出生的前两年,我没做过头发,没买过新衣。
唱K,去影院,还有从前最喜欢的桌游,对我来说都变成不存在的了。
我以为我是一个工作狂,我也想升职加薪,但现在的我更想陪孩子。
我想在孩子小的时候,参与他的童年,因为钱是赚不完的,但孩子的成长不会重来。
何妨说
在人的一生中,谁没有过充满理想主义的「我以为」呢?
“我以为我可以像木之本樱一样讨人喜欢……"
"我以为我可以写出像安妮宝贝一样动人的文字……"
"我以为我可以像三毛一样有勇气抛开一切去流浪……"
"我以为我可以像雪莉·桑德伯格一样成为科技巨头的管理者……"
"我以为我有能力做成任何我想做成的事情……"
然后某天,我们发现原来我们只能成为我们自己,我们也只能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
一开始是感到遗憾、无奈,然后看清现实,明白周边环境的不济、自己能力的不足,最后也就能接受了。
有的时候,也许,是我们自己变了,曾经的梦想已经不是当下的渴望,我们不是放弃了梦想,只是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
不管怎样,当我们回过头看,原来年幼时的小理想,那些年轻时诗意的想象,还有对自己不知从哪里来的自信,推动我们向前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让我们从中收获了友谊、经验和回忆,就像中二姐现在看话剧有比别人更丰富的体验,yao如今的能力也得益于她的那些折腾,而我也成为了孩子喜欢并信赖的妈妈。
更重要的是,不经历过失望,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能力差距在哪里?
正是这一次次「我以为」,让我们逐渐看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弄懂社会的运作规律,也更明白自己需要往哪个方向努力。
这不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吗?
可是,人如果没有理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在经历过这么多失望之后,依然对生活抱有憧憬,是需要勇气的。
希望如今的你,依然能够说出「我以为」三个字:
“我以为我能照顾好我的父母……”
“我以为我能成为优秀的经理人……”
“我以为我能画出一张好看的水粉画……”
“我以为我能成为一个兼顾家庭和事业的辣妈……”
更希望,在未来某天回首,你可以自豪地在后面补一句: 「然后我做到了!」
这将会是我所听过最动人的下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