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充实的一周又结束了。本周的各项工作安排的非常紧凑。各种课程、活动夹杂着家长的来访,完美地实现了无缝对接。 比如今天,早上早读要指导识字,还没结束呢马老师就来了,第一节要公开课试讲。课间发了写字比赛的内容和写字纸,第二节进行写字比赛。比赛完了还没来得及下课,就接到通知马上整队去操场跑操。三四节课是说课研讨和作业的批阅,还没批完就到了下班时间。下午提前一刻钟去的,到了学校直接进的教室,午读连着上课,下课还要接着看课间操,第二节课紧赶慢赶批完了作业,第三节发下去,刚讲了错的最多的一个题就到了放学时间,接着送队。一天到晚的,经常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即使这样,我还是比较幸福的。用同事们的话说,我们班纪律好,课程进行顺利。而且家长配合,小班干部还算得力,会领读,能帮着检查,比较省心。
本周来访的是分别来自高中低段的三个家庭的孩子妈妈。她们的孩子有的出现了自卑自杀倾向,有的频繁出现过激行为。面对问题她们一致认为是糟糕的家庭关系导致了这一切。现在想来,发现这些不幸的家庭有一个共同之处:父母感情不合,日子在压抑或者争吵里度过。他们或者忍无可忍选择离婚,或者为了孩子勉强维持,对孩子的伤害却没有减少。再就是孩子的妈妈都是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
“他爸爸从来就没管过孩子,我们的关系也已经势同水火。他家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严重,因为生了个女孩,他爸爸好长时间没有笑模样,也从来不抱孩子,不看孩子。给孩子买什么他都说花那钱干吗。而且经常不回家。一个月甚至连一起吃顿饭的时候都没有。即使勉强回来一起吃饭,也没有痛快时候,除了吵起来,就是打起来。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我就一直忍着。现在孩子这么大了,只要一提到爸爸,还是很不安......”
“那你是怎么看待这一切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做了哪些努力呢?”
“都是我不好,或许我不该跟他吵,再多关心关心他,可能会好点。我还能怎么办呢?只能是忍着。要是生个男孩可能会好些...…”
“不论男孩女孩,你有没有想过,你和孩子爸爸各自应尽的责任是什么?有没有试着和他谈谈?”
“他们家的生活习惯就是他什么也不用负责任。是我没尽到责任,没照顾他满意......”说着,大颗大颗的泪珠夺眶而出。
“你的意思是说,做了这么多你仍然觉得愧疚吗?”
“不,我心里知道错不在我。可是我还是觉得很丢脸很丢脸,没法跟任何人说......”说着,她又哭了起来。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孩子是无辜的。错不在她,可是她却从小感受着你的这份感觉,觉得自己很不好,很丢人。这感觉使她总想躲藏和隐瞒,怎么也自信不起来......”
孩子何其无辜。我相信没有哪个做父母的想带给孩子伤害,更多的父母甚至殚精竭虑的,唯恐少爱了哪怕一点点。不曾想,他们自身的问题不解决,就成了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再想想我班的孩子和家长,倍感幸福。好在我的这批学生还小,一切都还有改变的机会!想到这里,我今天下午赶紧倒出十分钟,给孩子们上了一节小班会课。
“孩子们,你们知道三好学生是哪三好吗?”听了我的话,孩子们瞪大了眼睛。
“第一是品德好。就是说话做事要诚实守信、乐于助人,不动别人的东西,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等。总之就是做个好人。第二是在学校认真学习,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同学和睦相处,积极参加班级各项活动。做个让老师放心的人。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在家里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写作业,不让爸爸妈妈催。做个让爸爸妈妈放心的人。你们能做到吗?”“能!”“能做到的举手!”同学们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
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环境,但行动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境。愿我的学生在不懈的努力中,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