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生父在埃里克森诞生之前就弃家出走了。三岁时,母亲嫁给了一个儿科医生。埃里克森总有一种不属于他的家庭的感觉,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狄那维尔血统身材高大,金发碧眼;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却叫他为异教徒。也正是这种错位,“同一性危机”成为其最为问题关注的问题。
埃里克森到维也纳一所规模较小的学校中工作,该校生源都是弗洛依德的病人与朋友的子女。他在此接触到安娜·弗洛依德,并跟着接受儿童精神分析培训。埃里克森沿着安娜.弗洛伊德强调自我的适应性功能的路线,创立了新的精神分析学说。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中的人格结构,即整个心理过程的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过程转到自我过程,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扩展到意识领域,从先天的本能欲望转移到现实关系中。埃里克森认为,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地和社会的三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的统一体。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按主要冲突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他把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划分为8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着两个对立的两极相互斗争的特定心理社会任务。各阶段的发展任务解决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个人未来人格和生活的具体方面。如果儿童在某一阶段未能很好解决发展任务,那么,儿童也可以由此获得克服不适应发展的机会,通过教育在下一阶段得到补偿。
下面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
第一阶段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第二阶段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个体在第一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
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例如,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湿了裤子,成人就对其打骂,使孩子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第三阶段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四到五岁是学前期。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所谓内疚感,就是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做坏了事情),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第四阶段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从六岁到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埃里克森劝告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奋行为看作为捣乱,否则孩子会形成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获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有信心获得好成绩;还要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与周围人们发生联系,进行社会交往,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即使是参加赛跑,也会认为自己是跑得很快的。总之,使他们怀有一种成就感。
第五阶段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或者说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称为"核心的自我"。
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
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如: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做事情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与获得成就之间的关系。同一性混乱,还表现在对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看不清,要么持对立情绪,要么盲目顺从等。在两性问题上也会发生同一性的混乱,认识不到两性之间的同一与差异等。
第六阶段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从十七、八岁至三十岁是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第七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这是中年期与壮年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和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第八阶段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一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以上内容源于网络)
【正文】埃里克森的阶段发展说,有很强的社会适应的内涵,这与弗洛伊德的纯生物性的发展观不同,强调了人理性或者意识的发展,同时考虑环境的作用,即对相应个性的促进和阻碍。正常发展的纵向结构是一组概念或者说状态:信任;自主;主动;勤奋;同一性;亲密;创造;完美。
婴幼儿期是被养护的,安全感很重要,父母的呵护和爱足够时,就会获得信任感。
当信任感获得良好发展的之后,自主意识开始萌发,这个时候是人成长的第一叛逆期,亦即自主意识的萌芽。
自主意识发展好的话,就变得主动,对事物充满好奇,这里的主动有主动探究的意味,理性在慢慢的生长。
当主动性获得良好的生长时,就会集中精力深入到某些领域,投入、专心等是此时期的特点,也就是开始尝试完整的做事,这个时期的探索领域已经很广泛,早已经超越了家庭和学校,开始向社会伸出触角。
前面诸阶段在积累人的理性,加之12岁左右,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基本成熟,至少是可以进行形式运算了(皮亚杰理论),这个时期会出现青春期,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理性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初步成熟,也就是要整合自我,形成相对整体和谐的自我,需要注意的是,同一性没有那么容易完成,也就是很多人不能很好的完成自我的认识,这就需要一个合法的延缓期,所谓的合法,其实是对人成长艰难的一种同情理解,毕竟很多人的先天资质和遭遇的环境都可能不够完善,这会导致人发展的延缓,包括走弯路,所以需要给予必要的合法延缓期,教育者要特别重视,社会也要提供方便,同一性整合不好会直接影响以后各阶段的发展。
整合好的自我,这就为下阶段的创造做好准备,这里需要停一下,按照规范的埃里克森的阶段理论,同一性之后是亲密感,也就是恋爱组建家庭,我之所以跳过,直接说青壮年期的创造,是因为这两个时期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在同一性完成之后,其实人就进入创造期,与此同时,生理的成熟,寻觅伴侣结婚生子,这是两个维度的事情,所以一起说,因为在时间上没有先后。
人生的最后一个时期是老年期,这个时期追求的是平静,是对大半生的总结,如果前面的阶段发展良好,就会体验到完美感,这当然是最美好的结局,以美好的人生作为一生的结局。
至于发展不好的另一极,这里省略了。因为背后的原因比较复杂,这里只是清晰的展示正常发展的脉络,非正常的发展,大致反向可知。加上前面的八阶段叙述中涉及,这里不再赘述。
埃里克森核心的研究是同一性,下面的摘录可以概括同一性的内涵:“从发生的观点来看,同一性形成的过程的发生就像一个不断进化的完形,在整个儿童期中自我经过连续的综合和再综合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完形。正是这个完形把制度的赋予、特质的里必多需要、有利的能力、有意义的自居作用、有效的防御、成功的升华作用以及连贯性的角色逐渐地整合了起来。”“只有一种坚实的内在同一性才标志着青年过程的结束,而且以才是进一步成熟的一个真正条件。”(摘选自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