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过度使用的头脑最初是“头脑妈妈”,而后还会被当做是我们自身。但过度使用的头脑也会成为横亘在人和外部世界之间的障碍,挡在了“我”和“你”之间。
可以通过快意恩仇去撕破迟钝的假自体,大胆去爱、去恨,让肉身在真实的世界中充分接触和碰撞。身体活过来时,灵魂也就苏醒了。
故事
前文讲了心理学的概念,接下来讲故事。先讲一个武老师的故事,再一次比较奢华的旅游中,组建了一个心理小组,组员中有一位美女。
旅游进行了几天后,对武老师说:“武老师,有一句话不知道当讲,还是不当讲?”武老师说,话已至此,你就别憋着了。
她说,我发现你不过如此。这句话说的武老师有点愣神,问她什么意思,她说男人应该有些匪气,而你太书生了,太柔了,缺乏力量,缺了点味道。
她这话说的没错,武老师也只对自己很有自知力,不过他这样,你干嘛这么有情绪呢?再一聊才知道。
她之所以参加这次旅游,一是刚离婚郁闷,想出来散散心;二是她的一个闺蜜上过武老师的课,撺掇她说,武老师还单身,鼓励她去当“红嫂”。
她是武老师的忠实读者,读过他的一些书,所以真的有这个意思。但见了他之后,对他很是失望。实际上她刚离婚的前夫就是有匪气的男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匪徒”。
他们夫妻二人一起白手起家,离婚前财富积累高达十几亿,但这个男人硬是狠下心来霸占了大部分财产,这个美女也很在意清白感,特别喜欢说“问心无愧”,结果离婚时只要了很少一点财产,其他的都拱手相让。
特别能体现他们这种关系的,是在离婚官司的法庭上。宣判后,她前夫对她说:“你手上那块表还是我给你买的!”她非常生气,一把将价值上百万的手表撸下来扔到前夫身上。
旅行中,一次武老师和这位美女还有两个朋友,在异国他乡吃了一顿非常好吃的川菜,在国外能吃到实在是不可思议。
他们还喝了点酒,然后带着点醉意走在大街上,天空蓝极了,周围的花草树木很美,风也很舒服。武老师突然有了点感觉,对这位美女说:
“你总是想找有匪气的男人,干嘛不自己来点匪气。像你这样的美女,就得主动出去祸害社会,否则男人们不就没机会了吗?”
她听了大笑,她的确长的好看,大笑很像是精致至极的巾帼英雄。“祸害社会”这个说法从此进入了她的内心,后来很多次他们都拿这个说法开彼此玩笑。
依照比昂的理论,负爱就是憋着爱,负恨就是憋着恨,而与之相反的,就是大胆去爱,大胆去恨。并且你会发现,能够畅快去爱去恨的人容易带着“祸害”感,放在男人身上就是人们常说的“霸道总裁”。
相反,如果一个人只是能大胆去爱,而不能大胆去恨的话,他的爱容易显得有些单薄,还容易像是傻傻的痴情人,而容易在恋爱中处于弱势位置。灭掉了恨的人,因此也像失去了力量。
这次旅行中,还有另外一位美女,她也喜欢说“我问心无愧”这句话。但实际上,她是占尽便宜还觉得自己吃了亏的人,也正因为这一点,她这辈子没怎么吃过亏,她还有一个非常爱她的老公。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那些清白无辜的好人,不仅失去力量,最终也不被人爱。这是为什么呢?
之前的内容中,曾经引用过心理学家曾奇峰的一句话:“在你面前我很好,所以我就爱上你了”。
意思是在你面前我觉得自己又好又有用,这种感觉,我很喜欢,于是我就爱上和你在一起的感觉了。
太追求清白无辜感的人,太喜欢包办事情的人,就会把“我很好”,“我很有用”,等这些“好我”留在自己身上,而把“你很坏”“你没用”等这种“坏我”投射到别人身上,特别是伴侣和孩子身上,因此不容易招人待见。
所以,在关系中,我们需要适当做“坏人”,甚至“报复”对方,简单来说就是要正确表达你的恨。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有这样一个治疗故事。一对夫妻,因为丈夫有过严重对不起妻子的事,妻子一直揪着这件事不放,因此感情一直不好。
海灵格对这位妻子说,你可以报复丈夫,把你的恨表达出去,但你报复的力度,要比丈夫干过的坏事的力度轻。这位妻子这样做了,后来他们的感情也恢复了。
武老师的一位朋友,和前夫离婚,也和开篇讲的案例很像,自己只拿了200万,前夫获得了巨额的财富。
离婚后,她总是处于怨恨中,后来找心理咨询师咨询,才发现这份怨恨太深,必须表达出去,不然伤害她的心灵和身体,也会让她和前夫再也不能有任何联系。
于是她就策划了一系列动作,报复了前夫。前夫隐约猜到是她干的,但也因此有了一种释然感。
小说《追风筝的人》中也刻画了类似情节:主人公阿米尔,从美国回到阿富汗,去救同父异母的弟弟的儿子,被挟持侄子的暴徒打得体无完肤。
但阿米尔感觉非常畅快,感叹“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愈。终于痊愈了,我大笑”他因为他心中欠着弟弟的情,一直愧疚之极,本来有很多内在惩罚,当被严重攻击时,内在惩罚就转化释放了出去。
有一次,武老师课上的一位女士,讲她如何用讨好的方式对待男友。武老师的一位朋友对就对她说:
你不能这样做,你这样做,既没有尊重你,也没有尊重他,更没有尊重你们的关系。你该按照你的本心,他伤害你你就报复他,这样才能教他如何正确地对待你,这才是对你对他对你们关系的尊重。
依照海灵格的说法,爱的时候,给对方的要比对方给自己的多;恨的时候,给对方的要比对方给自己的少,这样就可以构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里讲了很多案例,是讲人们惧怕恨,把恨藏了起来,不在关系中表达,可这时恨还在自己的内心,并没有消失,于是恨就会去攻击自己,或者攻击关系。
其实比起恨来,我们同样惧怕爱,甚至是更惧怕爱。有一次,在武老师主持的小组中,谈到充满激情的爱,一位女学员说,她这辈子没有对任何人产生过这份激情。
她那时已经40岁,怎么可能没有过。武老师请她再想想。她突然间想了起来,啊,有过,但是那也太可怕了,因为会全身心地都在对方身上,完全失去了自我,好的时候像天堂,坏的时候像地狱。
可是,武老师曾在微博上见过一个调查问:你后悔曾经轰轰烈烈地爱吗?大家的回答大多是,身在其中时,会后悔,但年龄越大,越是不后悔。
还有很多人回答说,真正后悔的是曾经有非常心动的人,但当时没有好好去爱。
武老师印象最极深的一个故事是,一位百亿身家的男人,在50岁时,突然遇到了一段充满激情的爱,这时他才发现,原来这才叫活着,而他以前的人生像是虚度了。
现在特别流行“佛系”这个词,武老师也算对佛学有些了解,他觉得人必须要充分活过,在关系的世界里展开过自己,否则太早就波澜不惊,很容易只是“负爱负恨”而已。
最后我们再说说了“去了解”,比昂所说的K,既指know,动态的了解,也只knowledge,静态的心灵知识。
他认为,了解要在真实的互动中,在爱恨中去完成,如果只是静态的了解,那就是负知识。
比昂的一个弟子,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震撼的说法:“了解即拥有”,意思是彻底了解了一个人,就像是彻底拥有了这个人,即便你在外在上失去了他,他也永留你心中了。
从根本上讲,我们是出于对失去的恐惧,而不敢去爱。爱的那么深,再失去就太痛了,然而等你真正了解了一个人后,这在心灵上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拥有,不会失去,你的心灵会因此变得更加饱满乃至圆满。
这也是心理咨询这份职业如此迷人之处,武老师有很多咨询师朋友,他们已经有很好的收入,却转而做了咨询师,而且就算做得再好,也远远没法和他们之前的收入相比。但他们不后悔,因为在和来访者的工作的过程中,了解即拥有。
愿我们在爱恨中去了解,从而拥有彼此,乃至世界。
总结
1.很多人惧怕恨,而把恨藏了起来不在关系中表达,可恨还在自己内心并没有消失,于是就会攻击自己,或者攻击关系。
2.太追求清白无辜,太喜欢包办事情的人,会把“我很好”,“我很有用”,这种“好我”留在自己身上,而把“你很坏”“你没用”,这种“坏我”投射到别人身上,因此不容易招人待见。
3.真正了解了一个人之后,会发现在心灵上是一种非常真实的拥有。你的心灵因此变得更加饱满乃至圆满。太早就波澜不惊,很容易只是“负爱,负恨”而已。
4.了解即拥有。了解要在真实的互动中和爱恨中去完成,如果只是静态的了解,那就是负知识。
思考
我想做“祸害”,我想当渣女,去祸害小哥哥。让他唱“我又不脆弱,何况那算什么伤”。真实的世界无比丰盛,可是我因为惧怕伤痛,而错过或没有进入过,那该有多遗憾、多亏呢!
越真实越有力量。恨是一种这么美丽又有力量的能量,一旦开始探索,它的源头多半是链接和爱的渴望。该爱就好好爱,该恨就好好恨,该了解就了解。
人生丰盛得像百花盛开,走过繁华之境,走过大漠荒凉,爬过雪山,过过草地,见过众多生灵,有过滚烫心情,才算不枉此生。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