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膝下2子1女,在他的教育下,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
叶圣陶对子女要求严格,要他们从小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他说,人在世上,要“好好地说放,好好地做事”。
幼子叶至诚聪明机灵,但是调皮好动,他便有心培养他钓鱼的兴趣。他对至诚说:“你听着,你得学着钓鱼,必改改你那毛躁性子。你坐在河边上静静地等,等个一整天,不一定有半条鱼来上钩-----”为此,他亲自为儿子做了一根钓鱼竿。这是叶圣陶采用的以“静”制“动”的教育方法。
叶圣陶的三个孩子对写作都非常热心。有一次吃过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油灯移到桌子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孩子们的文章。三个孩子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挑错。有时候,父亲指出了作文中可笑之处,孩子们就尽情地笑起来。每改完一段,父亲朗读一遍看看语气是否通顺。孩子们的原稿就像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插在瓶子里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父亲的梳理和修剪,也像个样子了。
说是看父亲改文章,实际是商量着共同改。父亲一边看习作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原本是怎么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表达清楚、说得明白?------父子围桌而坐,秉烛修改文章,这确是一个动人的教子情景。
永不自满是叶圣陶的家风。叶圣陶教育子女们不要满足现状,要记永远攀登高峰。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教育子女,关系儿女个人的事,他总是赋予极大的自主权;一旦涉及子女和他人之间的事情,则一定要管。他反复告诫儿女们,要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在小的时候成绩不好,还留过三次级。后来,经过努力,考入了一所比较有名的省立中学。他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之后,又因为有四门功课不及格要留级。刚进中学就留级,叶至善非常难过,面对那些不及格的成绩单,他难过得哭了。他的母亲很关心他的学习,看到叶至善的成绩单上分数那么低,常常唠叨个没完,说孩子不争气,没出息。叶圣陶却什么也不说,他认为一门功课学得好不好,主要看能否学以致用,达到终生受益,而不是单凭考试成绩能衡量出来的。他知道儿子不愿意死记硬背,特别是国文和英语,考试要默写整段甚至整篇文章,考试不及格也情有可原。叶圣陶从他和儿子的对话中,他深刻地感受到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弱,知识面也不窄。因此,他并不责备孩子,只是说,不要哭,咱们换个学校吧。于是他让叶至善进了一所私立中学。这所学校和省立中学完全不同,不用整天做习题、做作业,而是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唱歌、吹口琴等等。叶至善有了明显的转变,对学习感兴趣了。
叶圣陶经常鼓励孩子们要多读没有字的书。这“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均教科书里,还在社会生活中。
叶圣陶喜欢看书,各种内容的书都看。孩子们可以随便到书架上拿书,只要是自己愿意就可以。
叶圣陶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儿子至善回答,借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叶至善这个在小学和中学留过四级的孩子最后取得了成功。
教育并不是为了分数,只要能培养能力,分数低也没关系。我们教育孩子,为了使孩子有学习的能力,经常帮助孩子树立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不过有时候计划不如变化,即使孩子达不到当初设立的目标,也不要气馁,目标可以不断调整,退一步想,孩子努力达到目标的过程,已经锻炼了孩子的能力,这已经足够了。
叶圣陶先生教授孩子们作文的时候,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是要求子女每天要多读些书,读懂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告诉他。除此之外,叶圣陶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放风筝,斗蟋蟀,听人唱戏-----均可收于笔下。
叶圣陶在指导孩子作文、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让孩子自觉成才,自觉成长,而不是强制、苛求。
叶圣陶重方教更重身教,其身教影响和示范对子女来说更全面、更深刻、更持久、更具有魅力。叶圣陶以身示范的艺术追求和人格修养,对孩子们的影响更是潜移转化,润物无声。
我是两个孩子的宝妈,经营着一间软体家具厂,“伊力威斯”是我们的品牌。这是我的第267篇原创日记。栽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跟今天,写日记亦是如此,抓住今天,我们将收获更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