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煮鱼/陈老酒
(1)
记得某年在腾冲酒桌上听一党文化人吹牛,争论什么叫有文化,面红耳赤争了半天,调侃出结论:敢吹,就叫有文化。
近二十年来最牛逼的要数吹普洱茶的大神,硬把喝茶这么个简单的事吹的神乎其神,让我这种用罐头瓶喝了几十年普洱茶的老司机茶碗都不好意思端了。人家一看,你就是没文化。
今年滇池开湖打鱼,百帆争相出海,数十吨滇池鱼虾哗啦啦进入市场,可是昆明人对污染严重的滇池水产品并不放心,有人甚至怀疑,滇池鱼能吃吗?为了引导消费,就有文化进来凑热闹。其中某文化名人有一篇文章专门谈昆明某著名餐馆大厨用滇池鱼来做清水煮鱼,如何保留了传统云云,把清水煮鱼吹得比海鲜还美,其用意相当明显:滇池鱼,原生态,美得很,你们放心吃吧。至于他本人是否爱吃滇池鱼,不得而知。
所谓清水煮鱼,就是不用除葱姜以外的任何调料,杀鱼洗净,放入一锅清水中烹煮,出锅前方少许猪油、盐巴。就这么简单。这样烹煮出来的鱼吃得成?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吃不成。
其实众人都明白,现今的滇池,根本不是污染前的滇池,不仅水质不能相比,且鱼种也不是滇池土著。我去年、今年在花椒咀等滇池渔获码头亲自购买花鲢、草鱼、鲤鱼,拿回家实践过清水煮鱼,泥腥味太重,几乎无人动筷。
滇池鱼要怎样做才吃得成?红烧、麻辣,吃不完的腌起来。用来做酸菜鱼好像都不够格。相信常识,相信自已的口感,别听文化人胡吹。
(2)
清水煮鱼早先也是有的,但它不是一种文化。
七十年代末,有几次跟渔民出海打鱼的经历,在渔船上用滇池水煮滇池鱼。用沾网打上来的多是鲫鱼,铁锅烧一锅滇池水放入拍裂的姜块,大小不一、活蹦乱跳的鲫鱼,不刮鱼鳞、不剖肚杂,直接活生生的丢仅开水中立即盖上锅盖,锅盖下一阵乒乓挣扎,等到没声音了,揭开锅盖,放入盐巴、猪油、葱段继续煮几分钟,出锅。
渔民吃鱼是拉着头尾,像吹口琴那样,呼噜几下,整条鱼肉即入口中,吃相相当享受;不会吃的人不仅鱼鳞妨碍,吃不出什么美味来,还因为不剖肚杂,如果咬穿鱼身,整条鱼就是苦的。
那个时代的人之所以这么粗放,实在是因为条件所限,有吃的就不错了,讲究不了那么多,文化不起来。
我自己做过一次用滇池水煮滇池鱼是八十年代初在滇池西岸的某疗养院。你别听什么疗养院,当时什么也不是,只有一个职工食堂和几间土房子待拆除建设新的疗养院,单位派我们两个钻探小组进场进行建设前的勘探施工。自己打背包带铺盖,到了目的地,驾驶员把我们丢下开车就走了。选了两间土房,清杂物扫地、铺床、搭蚊帐,安顿下来。到半夜突然有一个姓朱年轻工人哭了起来,被虱子叮了耐不住,用手电一照,不仅铺盖上,就连蚊帐上都爬满了虱子跳蚤,直接吓哭。
我们这些老司机就麻木多了,难道虱子跳蚤不咬我们?不是。除了刚参加工作的小朱,我们这些老司机晚饭时都喝得烂醉,基本把床铺上吸血的的跳蚤都醉翻了。
就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我等必须找机会改善自己的生活,否则我们这些年轻人都快疯了。刚好疗养院不远处是一处滇池渔民打鱼上岸交易的地方,于是有二货从房间里拿了洗脚盆到湖边买了一盆鲫鱼。问题想吃鱼不是那么容易。没有锅,没有灶,没有油盐葱姜,怎么煮鱼?
没有灶,到山上捡来干柴。没有锅,用洗脚盆。没有油盐葱姜,先是派人到食堂要,人家不给,偷来。
我们用洗脚盆做清水煮鱼就比七十年代的渔民讲究多啦,鱼鳞刮尽,鱼鳃抠丢,肚杂剖开洗净。打一盆滇池水烧开,放入姜块,放入鲫鱼,煮开后放入油盐,葱段。偷油盐的二货甚至还顺来一袋味精。这样做出来的清水煮鱼实在美味,在当时那种条件下,吃着吃着,小朱就被美哭了。别哭了,拿薯干酒灌他几口,就转哭为笑了,后来喝多了,又转笑为哭。哭着笑着,一盆清水煮鱼就吃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