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六点签到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中药主要是通过改善内环境来达到调节不适、治愈疾病的目的。试想,如果是一块木头长了蘑菇,你采取切除的方式是不是一种办法呢?
当然是,但如果你仅仅把蘑菇摘掉了,只要那块木头仍然是处于湿热的环境之中,相信那块木头还是会接着长蘑菇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把一块长了蘑菇的木头放到沙漠里,它还长不长?很明显,“独阳不长”,没有了合适的环境它也就没有机会再生长了。
中医一般不会通过手术的办法摘除这个蘑菇,而是让你吃一些中药,不断地改善着你的内环境,把这个能够长蘑菇的内环境给改变了,所以这些蘑菇就自然地由大变小,由小变无。
这就说明中医的治疗是用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的,与西医用药物来“杀毒”的认识很是不同。
试问,病菌的种类有无数种,它们在地球上的存在时间本来就远远超过人类,现在我们却反过来想消灭它们,难道这不是痴心妄想吗?
今天刚研究出来的新药对付某种病菌即使很有效,但过一段时间它们就会有抗药性出现,然后我们又必须研究更高级的药物,如此反复,永无止境。
中医是一门很仁慈的科学,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把病菌杀死,我们只是希望增强人体的正气,“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不让外邪入侵,然后彼此之间互不侵犯而相安无事。
即便是病菌已经侵害人体,中医也会给它们以出路,或汗、或下、或吐,除非万不得已,否则极少对病菌穷追猛打。
从实证科学方面来看,中药能治病的原因在于它们各自含有某种特定的能治疗各种病变的化学成分。
但要注意,中药的有效成分绝对不是其功效的全部。比如说中药里面最有代表性的美容药物白芷,外敷面部可使之变白。
可是白芷的化学成分,验出来都是会促进黑色素生成的成分,所以仅看验出来的成分,你就会觉得中国人拿它来美白是一种不符合事实的迷信。可是它真的有效啊!
为什么呢?因为中药的美容效果,都是通过疏通面部经络、改善其微循环而得到的,微循环改善了,则血液流畅,面容自然亮白透红。
白芷是归足阳明胃经的药,而藁本是通足太阳膀胱经的药,这些经脉都上达头面部位,如果以治病而论,它们是治头痛、中风的药;但如果以美容而论,则是可以让人的面部恢复活性而容光焕发的药。
据《本草纲目》记载:“百草头上秋露,未晞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中国医学大词典》认为露水有这些功效:“养阴抚阳,滋益肝肾,去诸经之火,愈百病,止消渴,甚为有效。”
而在民间一直用露水治疗红眼病。通过分析有效成分,露水和一般的自来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我们都知道在整个宇宙中,能量无处不在,
花草上的露水附着在植物枝叶表面,可以吸收植物散发出的能量,所以露水治病实质上是植物能量起的作用。
这个能量就是我们中医所强调的“气”,我们的祖先当然知道露水和一般的水有很大程度的相同,而其中不同之处,恰恰就是现代药理所观测不到的“气”。
当然,中药能治病与其内在的有效成分自然也是密不可分的。草木灵动,从采摘、干制到成为中药的过程,往往纯属物理变化的过程,而以汤剂为主的制剂过程,虽经加热,
但由于中药化学成分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常受同体的其他成分的制约而较为稳定,故非高温的加热往往只会促进其成分析出,化学变化只是整个过程中微不足道的一环。
因此,中药进入人体后,其化学性质往往变化较少,甚至不变。这是中药能治病的实证认识,亦是我们从中药的生存环境研究其规律理论的一大前提。
同时,中药的化学稳定性决定了中药往往不像西药那般效专力宏,然而,正是这种稳定性,使得中药往往较为有益于人体,体现了“中气以为和”的思想,这也是西药无法替代和超越中药的地方。
更广义地说,其实天地间的万物都是药物。有位师父叫他的弟子去采药,弟子随手抓一根草给师父说:“你叫我去采药,天下哪里不是药?”
说得真对,天下何处不是药物呢?就看你知不知道它的性能,会不会用在合适的地方。
即便是阳光,也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呢!
现代医学认为多晒柔和的阳光能够促进钙的吸收,进而强壮骨骼。我们中医认为阳气弱的人就应该背对太阳多晒晒,这样能够更好地布散阳气。
多晒太阳之后,皮肤会显得黝黑一些,这在中医看来是充实了肾气的表现。“肾主骨生髓”,肾气充盛了骨骼自然就跟着强壮了。中西医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阳光的作用,但最终却是吻合的。
我们中医研究中药,就要将自身置于天地之中,怎么可能仅仅是通过小白鼠呢!置身于天地之中,你便知向阳一类的药物与背阳一类的药物是有很大区别的,即便是同一棵树,向阳部分与背阳部分也是不同的。
以杜仲为例,常年向阳那一边的杜仲皮,补阳的效果更好,但是却相对地燥热一些。
而背阳的那一边的杜仲皮,就会相对地柔和一些,虽然药力没有那么强劲,但对于常年需要服用杜仲的人来说,就显得更加适合。
我们还可以从“道生一一”这里引出中药的第一基本精神:天生一物,必生一物以克之,以显示宇宙阴阳的平衡。
这也是相生相克的道理,这道理其实就是研究中药的第一大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