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多的女儿突然对于死亡变得特别敏感,连续四五天每天晚上关灯睡觉前,都会不断的追问着关于死亡的问题:
“妈妈,你会不会死?”
“那你们会变老吗?人老了是不是就会死?”
“你们死了我怎么办啊?我会好孤独的”
“我会不会死啊?”……
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大脑就必须开启疯狂运转模式,绞尽脑汁的想着各种既不伤害她又不能欺骗她的回答:
“爸爸妈妈现在还很年轻,我们会活很久才变老”
“等你长到我们这么大的时候,会有一个男孩像爸爸妈妈这样爱你,你们会有自己的家庭就像我们一样幸福,你就不会觉得孤单了”
“我们会变老会死,但是爸爸妈妈对你的爱永远都在陪伴着你”
……
各种安慰的话都说完了,她还是哭的很伤心。以前都是给她讲讲绘本,有时候甚至转移一下话题就过去了,然而这次的情况很不相同,我明显感觉到她已经意识到了无论如何人最终都会死去,包括爸爸妈妈还有她自己,这种强大的对于生命消逝的恐惧感让她的分离焦虑变得越来越严重,以前上幼儿园从来不哭的孩子,这两个早晨却在分别时伤心的泪眼花花。
所以,是时候好好谈谈关于死亡这件事了。
1.人为什么害怕死亡?
看了很多心理学和哲学层面对于死亡的讨论,归结起来无非下面三种原因:
1)人类需要延续物种的本能性保护。贪生怕死是人的本性,人如果不怕死,不懂得趋利避害,人这个物种早已不存在了。
2)文化上的差异。很多国家包括中国文化对于死亡的渲染都是神秘可怖讳莫如深的,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封建迷信、巫术盛行,死亡的祭奠仪式里夹杂着很多的封建迷信活动,使得死亡被蒙上了一层神秘恐怖的面纱。在有些宗教氛围比较浓厚的国家和民族,死亡则会被看作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有生就有死,比如印度和尼泊尔。前段时间看了部电影《冈仁波齐》,影片里描述的藏族人民对生死的这种超脱和自然也非常令人震撼。
3)对未知的恐惧。谁都不知道人死了是个什么样的,死了的人会去到哪里,这种未知加剧了人的恐惧心理。
我觉得还有对于这种绝对丧失的无助。人死了就意味着永远从这个世界消失了,而且不会再回来,这种完全的丧失直接否定了人作为存在的意义,让生命变得毫无价值。所以有很多人会问既然人总是要死,为什么还要活着。
2. 死亡教育对于孩子的意义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教育学博士张淑美,多年来从事幼儿死亡教育研究。她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因此张淑美认为,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知名心理学家李子勋老师也认为人一生中对于死亡的思考有三个阶段:
1) 第一个阶段是4-6岁。这个阶段孩子突然意识到人是可能会死的,小猫小狗这些有生命的也是会死的,此时孩子会非常恐惧,会经常问一些在父母看来可能是很傻的问题,比如“妈妈你什么时候死?”“我会死吗?”“人死了还能活过来吗?”等等此类的问题。上小学后,孩子忙于学业和同伴友谊,注意力发生转移,此时对于死亡的焦虑处于潜伏期,但仍然存在。
2)第二个阶段是青春期。从十五六岁开始,孩子会对死亡开始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与理解,已经意识到每个人都会死,人死是不能复生的,此时孩子处于自我同一性整合阶段,会不断追问关于生命的意义,我是谁,我要去到哪里,既然每个人都要死,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些哲学问题的思考会导致孩子产生存在主义的焦虑。
3)第三个阶段是55-60岁。此时人面临退休,那时候重新思考死亡,一旦死亡概念被他认为是人生当中自然现象的时候,他突然对生活的理想不一样了,会很珍惜生命。
3.如何给予孩子正确的死亡教育
首先,父母对待死亡的态度很重要。
1)对于死亡的话题,父母要坦率,直接地告诉孩子,而不要遮遮掩掩,讳莫如深。让孩子意识到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虽然难过但也要面对,很多人喜欢说故去的人“出远门了”“去旅行了”“睡着了”,这种善意的谎言只能暂时缓解孩子的焦虑,当孩子真正知道真相后面临的是更大的打击。
2)接纳自己和孩子对于死亡的恐惧情绪。关于死亡这件事,不仅孩子恐惧,成年人也害怕。因此在各种安慰之后孩子仍然很恐惧,父母要承认并接纳孩子对于死亡的这种恐惧感,可以在孩子害怕难过时,给予孩子一个紧紧的拥抱,让他意识到虽然死亡不可避免,但爸爸妈妈永远爱你,你难过时伤心时我们会陪伴着你。情绪有它自然消涨的规律,孩子的情绪也会慢慢平静下来。
其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1)婴幼儿期间通过比喻向孩子解释死亡
对婴幼儿(0-3岁)阶段的孩子来说,刚把吃喝拉撒和说话学会的他们,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从爸爸妈妈嘴里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不开心的事。
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家里有老人去世时,就可以这样告诉他们,让他们对死亡有个粗浅的认识。
2)幼儿园期间通过死亡教育来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
对于幼儿园(4-7岁)阶段的孩子,这时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家长们的教育下,能辨别一些最基本的是非。孩子们已经慢慢学会思考,一味的用比喻举例子的做法,孩子反而要被弄混了,这时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这个阶段,“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安全,要告诉孩子,危险的东西不能去碰,哪里有危险,都要说清楚。
对于婴幼儿,还可以采用绘本的形式教会孩子正确面对生命的轮回,降低对于死亡的恐惧。目前这中类型的绘本也比较多,比如《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变成了幽灵》,《楼上的外婆,楼下的外婆》,《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等等。
3)上了小学的孩子 教育他们用科学的方法看待问题
上了小学(7-13岁)的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这时,家长就不能拐弯抹角,用比喻举例混过去,应该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千万不要去吓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的恐惧感。
关于死亡,欧美很多国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都已经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与尝试,这些都值得国人加以借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死亡确实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多年前在我是个大学生时,在面对生死的困惑时,我遇到了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他的“向死而生”的生命观给予我极大的冲击与点醒,因为生命的有限,它才更加值得我们去珍惜与回味,生活很美好,生活也很艰难,但生命只有一次,希望我们都能珍惜这仅有一次的生命,活出自己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