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WePhone 的网络电话创始人苏先生自杀了,因为他的前妻。
上周陕西榆林产妇跳楼,因为生孩子。
两周前比我小2岁的同事离婚了,因为老公出轨。
当然还听说了很多被家暴的,被指责乱花钱的,被家里各种七大姑八大姨以及各种事情搅和得不可开支,各种麻烦事情等等。
OMG,听到这,我暗自窃喜,婚姻真是个恐怖的东西,碰不得。幸好我还是一只高贵的“single dog(无拘无束,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没人管的黄金单身犬)”
但是每每我这么邪恶地想着的时候,就会想起今年五一妹妹带着小外甥来这边看我的情景,小屁孩特别黏人,即使我几乎没有时间带他,只是带出去逛了个街,吃了个饭,外加接送上下车之外没有任何过多地接触,他却从此以后,每次都会在电话里特别甜蜜地喊着爱姨爱姨;也会想起表妹小两口慢慢地从一无所有然后拼搏到现在的孩子,车子,房子一应俱全,有时间一家三口出去度个假,回娘家吃个饭,其乐融融。脑海中也会浮现出自己每次单独去医院的时候的害怕与无助,突然觉得如果有个人陪也是挺好的。但那个人在哪儿呢?
人们都说结婚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第一次投胎是注定的,我们没法选的。那第二次投胎,我们是有主动权的,我们该如何做出选择呢?你选好了吗?记住,这个投胎如同下棋,落子无悔。So 你是会选择跟你相差甚远的互补型还是跟你差不多的相似型呢?
有人说当然是互补的呀,也有人说我认为是相似的呀?那么你心中的答案又是如何呢?如果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已经是在“坟墓”中的人,可以对照看一下看是否准确?
我个人的结论是 :
短暂的吸引是:相异相吸(互补性)
长久的吸引是:相似相吸(相似性)
Intimate Relationships (亲密关系)的第三章关于Attraction(吸引)给出了超级牛逼的公式:如下图
翻译成大白话是:成为潜在拍档的可能性=1.他/她身体的吸引*2. 他/她对你的可接受程度
也即公式1:A=B*C
如果右边B或C两者中有一项为0,那么A也为0,这样就是直接没有任何机会。极端一点说如果一个人特别爱你,但是特别丑的话(假设你是个颜控),Ta 不会是你的第一选择。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长相特别甜美的good-looking girl or boy,若B为正数(即B>0),这个时候A会随着C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完全性格不一样的人(也就是互补型)来说,初次见面,只要外貌还过得去,即B>0,那么在一起的可能性是由C决定。由于是非常不一样的性格类型,起初我们会觉得非常的新鲜,特别想去了解下Ta 的世界,此时对Ta 的可接受程度是非常大的,从而可以得知A的数值也会非常高,两者在一起的几率非常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陌生的世界不再陌生,相反会暴露出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即C减少),可知:两者的可接受程度会打折扣,慢慢下降,从而导致此时A的数值也随之下降。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短暂的吸引是:相异相吸(互补性)”。
那么长久的吸引是怎么样的呢?
上述表格中:横轴表示proportion of similar attitudes(相似态度的比例),纵轴表示attraction (吸引力)。通过上述表格可知,相似性越高,吸引力就会越大,即公式1:A=B*C中的C越大,从而导致等式A数值变大,也即在一起的可能性会越大。
Attraction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similarity. People who are similar in background characters,personality,physical attractiveness,and attitudes are more likely to be attracted to each other than are those who are dissimilar.(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吸引力被相似性强烈地影响着。那些在有着相似背景,性格,身体吸引力和态度的人们比起不相似的会更容易彼此吸引。)相似性不是指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上的门当户对,而是指价值观、消费观等精神层面的“门当户对”。其实除了价值观,消费观要相近之外,颜值也要相近。一个长相平凡的人,不要奢望找到一个颜值爆表的女神或者男神。那么这样的结合从一开始就是就是不公平的,一定是有一方低到尘埃中去的,势必在之后的生活中会慢慢暴露出一些怨气,如果自己能消化则好,万一消化不了,则终有一天会爆发,对方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的。
那为什么说长久的相互吸引是相似相吸呢?
为什么会相似的人会更具有吸引力呢?因为相似的人在一起会很舒服,而且对方给你的反馈是,你之前的方式是对的。(人嘛,都超级喜欢待在自己comfort zone 舒适区)。同样的,如果你们俩很多地方相似,那么就可以避免很多意见有分歧的时候,这样就可以非常有效地避免浪费注意力,要知道注意力可是最宝贵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们通常会想着把对方变成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但如果你们一开始就是彼此眼中的自己,那么根本就无需多此一举。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接纳了自己,就能接纳跟你一样的Ta。
结论:两个相似的人,比两个互补的人更有可能走到一起。
所以,我们最爱的,终究还是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也就是我们老一辈说的那一句话糙理不糙的实话“什么锅配什么盖”。
话说,你清楚了自己是什么锅了吗?我想我应该想清楚了: Liking those who likes us,Liking those who are like us.(爱那些爱我的人,爱那些和我很像的人。)
最后的最后,想说一句,身为女人,第二次投胎前,你选准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