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时候,无所谓孤独,细思下来,那是上帝赐予的一个人的安静时光。享受这份清静,体味这一个人的好天气,原来这寂寞也是能打动人的。人,生来就是一座孤岛,经历多了,这条道理才体味地越发深刻。如今不再犹豫,也不再徘徊,拿出直面真相的勇气,奋力经营人生这座孤岛,终于下定决心,过好这一生。”——处女座江南女子专栏作家沈三废《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这不是篇鸡汤文。
人注定孤独,原因也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一路付出和经历的,都是为了到达或是实现内心的愿景。但是就像很火的那句话:没有谁离不开谁,一路上来来往往很多人,慕然回首在一路上坚持着的只有你一人罢了。
有的人在每个阶段清楚自己要达成的目标,最终成为怎么样的自己。也有的人毫无规划,漫不经心的经历生活着也很开心,也有人早早的被家人安排在体制内划水,也有的人在集团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年华,这一路走着没有对与错,更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人生都同样值得被尊重。
我Twitter置顶的内容“We can't choose right or wrong at the same time,but we can stop judging now.”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试着跳脱出来世俗。(抛开金钱、头衔、好/坏评价)——一个人还剩下什么,他成长过程中和别人产生巨大分歧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最痛苦最矛盾的阶段愿不愿意聊聊?目的不是为了窥探隐私,而是为了认识对方,或许过去你觉得这个人很功利,但更多的可能是没看到的被压抑的事实。
其实我的感觉(未必对),一个人如何对待亲人/对生命或生活的态度/处事原则/重大决策的判断依据,可以看他和你的三观符不符合,但细节还是得通过足够相处才能明白,因为很多时候吸引特点可以被刻意营造,但是刻意所做的一切终有被揭穿的那一天。
这个过程中我的自评觉得做的还凑活,但是对亲人的耐心和表达方式,做的很不好,也有会场大的改进空间(定时良好沟通-回忆童时的趣事、探索我记忆中和家人共同和缺失的部分、每年手写一份家书、不定期陪爸妈看电影或者外出活动、以玩的名义拥抱、亲吻对方、准备生日惊喜)-大家有好的想法也可以建议(目前只做到了定期良好沟通、陪伴看电影活动和过生日,着实惭愧)。
过程中我过去的心智其实很害怕失去,所以对家人或是亲人曾经甚至讲过淡薄亲情的话,但是随着年龄和经历,我对人生、生活、生命、死亡都有了不同的看法。之前逃离分别的恐惧-直面恐惧-坚韧的面对客观事实-努力做好自己-注意日常和亲人的沟通方式-如有分歧情绪立刻中止话题-多点相互间的陪伴。
其实终究有一天我们会离开这个世界,所以与其恐惧那天的到来,不如思考如果是最后一天你希望在哪度过?怎么度过?和谁度过?我的直觉反应就是家人;至于怎么和在哪都显得不再重要。
最近我也在看很多近代史和发生在60-80年代中国的文化变迁的文献和资料,也渐渐理解了老一辈人对“职业稳定性”“社会体面性”“群体从众性”“精神需求”“死亡”“性”这些话题的避讳,所以也从一定程度的限制了潜意识的认知,甚至有的出现认知偏差和意识控制,很难放下看法或是会下意识的把自我想法默认为判定。
自我去年开始,思考的立场有了很大的改变,曾经我做高管习惯性把KPI绩效和行为当成工具,用工具和制度去限制下属并达到集团的目的。试图通过控制去实现我的目标。这一年我发生巨大的变化,就是开始理解去理解我自己为什么会如此行事?为什么会功成垂败?这一切都不是一日而成更不是常在桥边走哪有不湿鞋。而是掉入了结构性陷阱。
家庭、事业、人生都是如此,当我们对某事执拗试图控制的初心出现,注将走向失控,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通过半年的引导,现在我和不爱开口的爸爸,把天聊死的妈妈都达成了默契,对感情、对两性、对死亡甚至对于器官捐赠协议也都达成了共识,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未来,如果离开保留有精神的形态其实并不是离开,还能令人再生多美妙的事阿,也算是阶段性成就。但是家庭是个延续的过程,这一切都在不断变好,相信未来我们会更好。
孤独是每个人必经的一段过程,人生中有的坎,除了自己走出来,谁都帮不了,对方能做的有也且只有陪伴,我也非常感谢一直陪伴着我的你们,是你们让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诚然,每个高贵而独特的灵魂,独处时都犹如孤岛,但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我们都是人类的一员,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我们也并不孤单,依然爱与被爱着,只要心不孤独,世界就不会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