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97年的课堂上,地理老师让大家自我介绍,其中一项是说自己想去哪里。我说最想去的地方是首都北京。而后来成为我的好朋友的那姑娘说的是想去香港。
根正苗红长大的我,最向往的城市一直是北京。在听到她说“香港”的那一时刻,我忽然发现,世界上还有别的地方,是别人所向往的。
那一年,香港回归。对香港的印象,是四大天王,是繁华的东方之珠,那里的人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中国人。
后来的时光里,和同学一起,在他家的影碟机上,看古惑仔,唱《东方之珠》,看香港电影。对我们而言,香港是一个遥远的地方,那里有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
(2)
很久以后发现,是在1997年之后,能见到的香港明星更多了,知道的他们的八卦也更多了。
1999年,在娱乐杂志上认识了一个叫做谢霆锋的年轻人。那时候他得了台湾的金马奖,以至于很有一段时间,潜意识里总觉得他是台湾人。
那是少年时代最喜欢的一个明星了。喜欢到,每一期的娱乐杂志都不落下,在报纸上看到他的信息都要多看几眼剪下来。英皇公司的地址现在还记得是香港湾仔轩尼诗道——我曾经写过信寄过去,当然最后是石沉大海,但是那时候,心里有种很接近香港的感觉。
那是少年时期,为数不多的勇敢吧。
(3)
说到香港,自然离不开他们的音乐,电影,和电视剧。
无论是小学时候的《射雕英雄传》,中学时候的《醉打金枝》《陀枪师姐》,大学时候的《金枝欲孽》,还是后来的《宫心计》《潜行狙击》等等港剧。
无论是最初的四大天王,还是后来的谢霆锋冯德伦;王菲,陈慧琳,容祖儿,谢安琪等等港星。
至于电影,就更多了,王家卫,周星驰,徐克,尔冬升。
关于香港的名字太多,一时竟然想不起来。
回归后的香港和大陆联系更密切,自然知道的信息也更多,特别是明星的八卦周边——还记得那年锋菲恋,我幼小的心灵以为是绯闻,万万没想到是真的。
再到后来他们又重逢,时空已经转换,我也不再是那懵懂无知的少年——只深刻明白,人的一生,遇到真正爱的人,是有多么不容易。
而很多道理,都在黄粱一梦的歌词里——香港乐坛的两个伟文,简直是我的词界之神——无论是富士山的雪花,还是二丁目的便当,无论是最佳损友的疼痛,还是野孩子的勇敢。有多少次,都是在那些歌词里,找到灵感,获得启示,得到领悟。
港剧里那些主角配角,他们也是神奇的存在——许多人,过了许多年,你还在电视里看得到他——你也许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一定记得他演过的角色——他们熟悉到像是你的姑妈,姨丈,邻居小哥哥,学校大姐姐,见到他们,便倍感亲切。
前些时候食堂的午间剧场,播了一些港剧,播了一些港片。看得人心有戚戚——如果他们不老,是不是我们还是小时候的样子?而他们真的只是老了而已,现在再见到他们, 恍惚中只觉得人事变迁,而他们还在,竟如此美好——那天看到古惑仔的瞬间,冲口而出的第一句话依然是“哇!好帅!”
(4)
后来的香港,存在在微信朋友圈的代购信息里。
去香港已经成为一件极为便利的事情,而“港代”已然成为一种职业。偶尔在朋友那里买了几次,最后结论是,柜台和某宝已经都买的了,至于香港,还是自己去的时候自己买吧。
对香港无疑是向往的,这向往大约来自于影视剧。街头的茶餐厅,人群熙攘的街道,还有那些歌里的地方:狮子山下,喜帖街,皇后大道东,下一站天后。
总觉得,走在香港街头会是一种前世今生的心情吧——它就在心里,明明那么近,却有那么远,一切的一切,都,熟悉而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