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那一边是我的故乡,我常常怀念故乡那一缕缕炊烟。
在儿时的记忆中,村里每天都会升起袅袅炊烟,那是乡村生活的象征和标志,是乡情的凝聚、乡风的流淌。孩童时,村庄里春种秋收,与父亲扛着锄头、铁锨,拖着沉重的双腿,从房后田地里走回村口时,总是习惯朝村庄上空张望。只要看到屋顶那些黑如乌云青似晨雾的炊烟,就犹如闻到妈妈灶堂里飘出的饭香,早已饿的咕咕叫的肚皮立即停止闹腾,疲惫的脸庞就会像花一样绽放,一天的疲劳似乎也随着炊烟一起飘散到了空中。一排排土坯房,一缕缕青烟,描绘出一幅乡村黄昏宁静和谐的生活画面。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农村的人口渐流向城市,特别是近十年来,农村有大量的青壮年人口长期居住在城市,他们或打工,或上学,或创业,长年留在了城市,离故乡的距离也是越来越远,回故乡的频率越来越少,故乡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渐渐变成了遥远的回忆。
曾经,这块土地养育了我的先辈们,他们在这里生存和繁衍生息。然而,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更为了下一代的发展,大部分青壮年和孩子都已经离开了乡村,只留下部分老人在这里孤独的生活着。曾经被人们视若至宝的土地大多已杂草丛生,无人耕种。破败的土坯瓦房正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漂亮的二层小楼房,但家家户户铁将军把门,一年中少有开门的时刻。如今的故乡,已难觅袅袅炊烟的踪迹,再难见到儿时记忆中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也许还有更多的乡村再难见到屋顶升起的炊烟。然而,流出去到大城市的这些乡亲们到底生活会变好吗?终于有一天所有的人都离开了,曾经伴随我成长的那个村庄会永远的消失吗?
我没有进行过具体的数字调查,但我知道,这种流动现象当前在全国普遍存在。这是中国农村一次大规模的自动迁徙,自动移民。没有人安置他们,自己去城里创业,自己安家,中国自然而然的实现了城镇化。于是,一座座村庄在凋零,在消失。
农村环境艰苦,坚守这块贫瘠的土地,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辛勤耕作一年的庄稼收益可能还不如在城里打工一个月的收入高。由于条件较差,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每况日下,农民带着孩子到条件好的城市是唯一而自然的选择。年轻一代上学者、打工者、嫁人者,凡是能走的,都选择了离开。
而进入城市的农民生活的又如何呢?生活真的好吗?其实,除少数拔尖者外,大部分即使进入城里由于没有技术和知识也是生活在底层,生活在边缘。但是,故乡,成了许多人永远回不去的地方。
也许,故乡无数个小村庄正在一场秋雨一场寒中彻底的衰败和消失了。也许在某一天,我回到故乡后再也见不到一缕炊烟。想到那一刻,我的心里总会掠过丝丝的惆怅。
故乡的炊烟,那从乡村的屋顶渺渺升起的乳白色飘带,永远是一个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魂牵梦绕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