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
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这首诗浅浅地读,能感受到一种禅意的美。反正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大都讲求的是“意境”,是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但这样的读诗体验却不能再满足我。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仍旧是山。我追求美学的升华,不破不立。
破
诗人在诗中提到几种物质。
第一是植物——文杏与香茅。
1. 文杏,就是银杏。在深秋里,银杏树满树的金黄景象,让人趋之若鹜,观为叹止。
银杏为中生代子遗的稀有树种,系中国特产,仅浙江天目山有野生状态的树木。生于海拔500-1000米、酸性(pH值5-5.5)黄壤、排水良好地带的天然林中,常与柳杉、榧树、蓝果树等针阔叶树种混生,生长旺盛。
银杏为速生珍贵的用材树种,边材淡黄色,心材淡黄褐色,结构细,质轻软,富弹性,易加工,有光泽,比重0.45-0.48,不易开裂,不反挠,为优良木材,供建筑、家具、室内装饰、雕刻、绘图版等用。
银杏的栽培区甚广:北自东北沈阳,南达广州,东起华东海拔40-1000米地带,西南至贵州、云南西部(腾冲)海拔2000米以下地带均有栽培,江苏省邳州市居多,以生产种子为目的,或作园林树种。
据《西京杂记》卷一记载,当初修建上林苑时,群臣和外地纷纷贡献名果异卉,其中杏树珍品两种,即文杏和蓬莱杏。以后文杏在关中一带逐渐普及。
注:上林苑——是汉代园林建筑,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今已无存。
上林苑地跨长安区、鄠邑区、咸阳、周至县、蓝田县五区县境,纵横340平方公里,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水出入其中。
上林苑既有优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华美的宫室组群分布其中,是包罗多种多样生活内容的园林总体,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植物园动物园,更是秦汉时期建筑宫苑的典型。
在朝鲜、日本及欧美各国庭园均有栽培。
据传,王维修建辋川别墅,就在文杏馆前亲手栽种了一棵文杏。至今,这棵文杏树树龄已经有1200年,树高20米,胸围5.20米,冠幅18米,现在仍然枝繁叶茂,成为当地一景。
2. 香茅,是一种有香味的茅草,因有柠檬香气,故又被称为柠檬草。亦有名约茅菁或琼茅。
其气味可以驱除蚊子、跳蚤,减少房中的细菌。
生长分布区域: 中国的广东、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
第二是建筑的部位:梁、栋和宇。
1. 梁: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梁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2. 栋:架构在屋至高处之木是栋之范式。房屋的脊檩。
现代人常用“栋梁”,意思就是指:屋顶最高处的水平木梁,支承着椽子的上端。
3. 宇:房檐,泛指房屋。
第三是自然现象:云和雨。
1. 云:在空中悬浮的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物体,是地球上庞大的水循环的有形的结果。
2. 雨: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凝成云,云里的小水滴增大到不能浮悬在空中时,就下降成雨。
问题:
1. 诗人真的采用文杏、香茅作为建造的材料吗?
如果真的话,采用珍贵的文杏树作为房梁,这个建筑物一定非常的坚固。当诗人将焦点放在建筑上的时候,他的焦点一直是非常清晰的,他知道建筑物房梁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建得牢固才能使建筑物安全,并且存在的时间可以久远。另外,诗人除了泛泛地提到房梁的建筑材料之外,还在第三句提到了房梁当中最重要的那一根梁木——栋。诗人不但明白建造的原则,还带领我们去看那重中之重的部位。并且,在最重要的部位,带领我们从物质的世界升华到精神世界。
香茅虽然不产在辋川地区,但是,由于唐朝,终南别业等郊外皇族文士的园林建造。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材料并不难找,而且,诗人对茅草的选择也是选用比较高档的。诗人在建造自己的精神园林,自然不会选择普通的低矮茅舍可用的材料。而空间的气味,当然也是要关注的点。
如果诗人并没有真的采用文杏和香茅作为建筑材料,那么本诗就是像部分解读所说,诗人都是采用象征的方式,把内心的禅境赋予在一些可见的物质上了。但这与诗人大兴土木花费巨资建造辋川别业似乎有点接合不上。
所以,我宁愿相信,诗人真的采用了这些建筑材料,而当时,他也真的被这样真实的环境所环绕。
2. 云和雨究竟象征了什么?
云、雨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物质。但老百姓一般都很务实,尤其是农民,雨水对稼穑的生长有价值,对农事有价值。自然地,老百姓的角度也是现实的。
但在诗人的眼中,云和雨往往是诗意化的,象征化的。
诗人诗中提到的云,是他在登临高山,来到自己修筑在高处的文杏馆后,坐在山的高处,所见的。这云不是在触不可及的天空之中,而是在自己的文杏馆里,也就是说,诗人很有可能是被云所包围的,犹如羽化登仙的状态。
于是他采用了一个词组来表达:栋里云。
而云越积越多,诗人想到了另外一群人,另外一个空间维度的人——山下百姓。这些百姓,也有很多就是为诗人工作的农夫,或者是辋川别业附近生活的农夫,他们正期待着雨水的降临。
他希望自己所见的风景能成为农夫们的甘露。
事实上,王维的山居生活,虽然恬静,却不是鸦雀无声的,他经常到田里,去溪边,看农夫樵夫工作,看浣洗女,看打渔人归来。这也是他山居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他欣赏他们的劳作,也关心他们的劳作。
云和雨的变换,也同时提供了一个空间的连接——栋里云,成了人间雨。
王维的诗总能三言两句就勾画出静与动的变化,也能体会到诗人非常善于将“文杏、香茅”转化成“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