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背影》,是初中的时候,当时的阅读感受至今都还清晰,还记得课间假装睡着,却是躲在翻开的课本下偷偷哭泣。初中开始就寄宿读书的自己,需要走山路去学校上学,刚开始是爸爸撵着马给自己驼的行李,虽然没有月台上目送父亲背影的经历,却很能体会那样的心情。再读《背影》,却大不一样了,虽然仍旧泪潸潸。
越长大,越看见了生活的真实。
初读《背影》,是被挟裹着,带入到作者的感情里去感受。再读,却更多的看到了父亲的难,看见了生活的真实。“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屋漏偏逢连夜雨,生活的重压何时不曾压在我们父亲的身上呢?东奔西走,步履蹒跚,背影里凝着厚重的沧桑和劳碌,不用多余的情景,这样的父亲形象就已足够引人心疼。
打动人的东西,藏在琐碎里。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父亲的这些小举动,像一个贴心的母亲,尽管那些小事无关痛痒,在他却件件都得细致,疏忽不得。没有一句刻意煽情的句子,父亲的言谈举止都再琐碎日常不过。亲情往往少有惊天动地的表象,常常是藏在一粥一饭、一句句简单的家常里,真实的琐碎有时候比热烈更具有绵长的打动力。
离别,是看着你的背影渐行渐远。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这是文中两次提及父亲的背影。
当我看着你的背影消失在茫茫人海,那种怅然若失,比生离的滋味又多了一层苦涩。
当我得知你身体抱恙,举箸提笔都已困难,你戏称自己大去之期不远时,比起死别,又多了一重酸楚。原本已经老态龙钟的您,一别经年,不知又染上了多少岁月风霜,而看着这些,“我“却唯有目送。
目送,是心酸,也是一种幸福。
作为子女,再读《背影》却有恍若隔世的感觉,若父母还能为自己操心,该是多么幸福的体验,虽然这么说有点大逆不道,但比起父母日渐衰弱、已经没有精力替自己买橘子、没有精力再三嘱托,实在是幸福太多。
无论父母有多难,对子女都一样倾注全力,无以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