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是一位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教育理念,都饱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他曾经说过:
“欧洲哪一个复兴的国家不是先从文艺复兴着手呢?我们别要看我们的责任小,要刻苦地从本分上干去。
若此时再不振奋,起而施法造化、追求真理,则中国虽不亡而艺术必亡!
艺术若亡,则文化顿将暗无光彩。起而代之者,将为吾敌国之日本人在世界上代表东方艺术。”
可见徐悲鸿的艺术理念始终和国家民族责任感联系在一起的。
提起徐悲鸿的绘画,人们最常想到的,就是那匹飞驰的骏马。
奔腾的生命,飞扬的精神,令人内心振奋。
自古以来,中国画中的马就代表着国家力量、疆域所在。
徐悲鸿以马为题,以马寓人,用画作来鼓舞人们,以期待民族奋发,共同保护国土完整。
今以他的一幅《群奔图》为例。
《群奔图》创作于1942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面对民族危亡,徐悲鸿一口气画了10多幅骏马图,这幅《群奔图》就是其中之一。
这幅画是徐悲鸿专门为当时的贵州省军界要人杨德纯所作,现存于徐悲鸿纪念馆。
画作纵95.0cm,横181.0cm。巨幅画面上,骏马奔驰而来,气势恢宏,让人震撼。
画中的六匹骏马姿态各异,颜色不同,但疏密有致,相互顾盼,齐心合力,奋力奔向同一个方向。
在技法方面。
画家并没有过分细致地刻画马的眼睛,而是用了较深的墨色,令眼睛有深邃之感,使之深沉而有内在力量。
马的鼻孔则被夸大,嘴巴微张,表现出了骏马在快速奔跑时大口的呼吸的样子。
加上健壮的身躯,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马的身体瘦劲,刻画立体,可见画家的素描功底。
另一方面,画家用较为湿润的用笔,表现出骏马水润油亮的皮毛特征。
尤其是最右侧的深色马,在光影之下,其光滑油润的瘦健身躯,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背鬃和马尾飞扬在空中,画家用浓墨表现出厚密之感,梢的部分又用枯笔扫出,将其表现的既飘逸又有力量,观者的心也被带动得飞扬而激荡。
马腿则被加长,更有一日千里的气魄。
白色的马蹄又大又突出,显得奔跑起来更加稳健。
由此可见画家在写实的基础上,也对马的形象做了艺术的加工。
再看看背景。
大片的留白,突出了疆域的辽阔和骏马肆意飞驰、尘土飞扬的景象。
骏马的脚下是小石头和小草。
小石头方折中有圆润;小草则细劲有力,对奔马起到了衬托作用。
在这幅画中,画家以国画技法,结合西画中的透视法、解剖法、以及光影明暗关系,既注重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失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是画家中西融合的杰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