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底开始,内心就有了离职的想法,对于跳槽的原因,也无非是缺钱了,或干的不爽了,于我两者都占了。春节后我便开始了跳槽面试的准备,不幸的是2月份没过多久,深圳便出现了大规模的疫情,整个跳槽节奏被打乱了。疫情期间,在家办公,趁着摸鱼的时间,我准备了简历并且投递了两家公司,最后都没有给具体的回复,那时候我只是认为疫情期间不约面试,所以没有给回复。
没过多久,时间进入三月,网上开始爆出了阿里、腾讯等大厂裁员的信息。那段时间,裁员的消息在微博热搜上频频出现,面对这些信息,毕竟没发生在我身上,我只是认为离我比较远。
大概三月中旬,我找了两位腾讯的朋友聊天,想了解下腾讯裁员的具体情况。
一位腾讯的朋友说他所在的TEG在做一些架构调整,大家都人心惶惶,可能裁员要裁到他们部门了。那段时间,他无心工作,便开始提前准备找下家了。他说他准备离开互联网了,太卷了,准备去芯片行业,看了深圳和成都几家公司,最后也拿到了几家满意的offer,还没等到主动裁到他头上,他选择了主动辞职,并且直接回了成都一家做芯片的公司。从深圳回到成都,薪资还能涨幅50%,我不禁感叹芯片行业真的是风生水起。
另外一位腾讯的朋友直接面临毕业,属于领n+1,然后尽快离职的。我问他的时候,他已经拿了虾皮的offer,准备入职了。薪资涨幅不大,严格限制30%以内的涨幅。跟前几年虾皮直接翻倍的涨幅来看,今年也是做了涨幅限制。腾讯的这次裁员,也许跟个人能力强没关系,当组织架构调整开始裁员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不允许活水,该裁还是得裁。
这两位朋友都是做开发的,离职相对比较好找一些,他们都劝我先苟着,外面产品机会特别卷。我有了离职的想法,内心似乎就有了一股离职的劲儿推着我离开,我还是想出去面试看看,心想如果找到了合适的机会,就赶紧润。
时间进入四月份,我开始了日常刷Boss模式,用一周的闲余时间将合适的职位都加入收藏。接下来开始陆续投递简历,沟通了150家,实际投递40家,有12家公司给了反馈。具体反馈如下:
1.虾皮:今年对候选人要求变得很高,卡候选人的职级、学历,简历评估未过,未面试,卒
2.华为:卡学历,简历评估未过,未面试,卒
3.shein:岗位要求8年以上,而且要求职位相关经历,简历评估未过,未面试,卒
4.匠店科技:一面hr面,聊完不是太想去,hr也没约二面,卒
5.字节跳动:一面专业面,聊完觉得跟自己工作内容关联性不大,没约二面,卒
6.蚂蚁金服:一面专业面,岗位在杭州,可能面试官对我的面试不太满意,没约二面,卒
7.amber group:一面专业面,顺利通过;二面专业面,感觉聊的很好,但是一直没给通知,我在网上得知这家公司在推迟候选人入职时间,由于是做加密货币平台的,可能面临裁员的问题,卒
8.沃尔玛:跟hr聊了具体的职级和薪资期望,hr无法提供,未面试,卒
9.YY直播:岗位在广州,跟hr聊了具体的职级和薪资期望,hr无法提供,未面试,卒
10.微保:跟猎头聊了具体的职级和薪资期望,微保无法提供,未面试,卒
11.顺丰:一面专业面,感觉面试官的问题非常的模板化,答的也不是特别有兴趣,没约二面,卒
12.拼多多:岗位在上海,未面试,卒
整体来看,市场上找工作的人多了,竞争的人也就多了,大厂的要求变得非常高并且限制涨薪的幅度,中小厂招资深的候选人工龄要达标并且专业背景还要非常匹配,稍微稳定舒服的公司薪资又没法达到期望。面试了一圈下来,一个offer也没有拿到。我有私下跟猎头聊天,猎头说今年相比2021年的工作机会少了很多,很多公司也在缩编,今年也没有了往年的金三银四了。
回想毕业之后的工作经历,我总共有两次裸辞体验,分别是2019年裸辞四个月,2017年裸辞三个月,在我休息一段时间后,想找工作也顺利进入大厂。在2020年之前,只要有大厂经历,主动联系的hr和猎头都会比较多。对比今年,不可同日而语。现在需要自己一家家的投递简历和沟通,招聘要求也变得越发严格。经历了一圈社会毒打,才真正看明白了今年互联网市场情况,真的是太难了。
当前各个大厂都在企业降本增效,面对当前较差的经济环境,以及未来增长预期放缓,企业只能选择先节流了,裁员毕业,一波接一波,弄得人心惶惶。面对当前的互联网环境,几个朋友都说继续苟着,继续熬,熬着熬着日子也就过去了。回想自己工作的七年经历,找了一圈下来都没有一个offer,酸甜苦辣尽是,我把工作好的一面书写在一两页简历上,在面试官前一遍又一遍的做着自我介绍,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后结果似乎不尽人意。接下来就先苟着吧,像朋友说的,苟着苟着,日子也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