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25岁的青年,在一档综艺节目(《四大名助》)里控诉他的爸爸在抚养他的过程中经常打骂他,在他上学期间去他的学校里当着同学们的面打骂他,甚至在他高考前恐吓如果考不好就要杀了他,使他选择了离家出走,三年多未归家,也未与父亲见面。想求助于节目组,让他的父亲不要对他那么严厉,他还是想回到家中。
在节目中,主持人尝试开导那位严苛的父亲,可是这位父亲始终说他的严厉源于对孩子的教育,严加管教是因为“望子成龙”的心态,毕竟嘛,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
现场,儿子和父亲的沟通很不顺畅,争执在儿子小时候是不是将儿子的头被摁进水稻田里,是不是在学校当众打他,使得学校其他同学开始变本加厉地欺负他等等。这些事对于观众以及当时在电视机前的我来说,都不能接受,心中都在默默欺待着这位父亲能够对孩子认个错,然而这位父亲一直没对自己的行径表示愧疚,而是不断地强调他是因为望子成龙。
主持人显然听不下去了,很干脆地说”我认为'望子成龙‘并不是一个褒义词“。
转即开导青年,”子女如果和父母实在合不平,与其相爱相杀,不如保持距离相敬如宾“。
是的,望子成龙并不是一个褒义词。举着”爱“的名义伤人比直接伤人更伤人,”望子成龙“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贬义词。
这些年,”亲子关系“的概念被教育机构因为市场营销的作用,而无限地扩大了许多,强调父母要对孩子从哪些方面进行教育,一定要抓住哪个时间段进行怎样的训练,否则就会导致怎样怎样如此等等;
朋友姐妹们见面聊天,但凡有孩子的也一定要聊到孩子,告诉你她对孩子的教育观,一本正经地强调在哪个阶段必须对孩子怎样,言下之意反之会对孩子可能会造成怎样怎样大的伤害,或者是影响了孩子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如此等等。
一个观念被提及的太频繁,簇拥的人太多,我总会对这个观念产生一些些质疑。
就想试着跳出来看一下,我们如此紧张教育孩子的全过程,以至于每个阶段都能说出个一二三的重要性来,难道不是出于”望子成龙“的心态吗?这种紧张的状态是对的吗?
今年的工作节奏和去年不一样,也能明显感觉到时代转型的压迫感,好像信息化时代来了我们得做些什么,否则会被淘汰。这种危机感无时不刻地存在着。我会在某个片刻联想到我的孩子,我会想着他们长大的那个时代会是怎样的一种竞争性。
早些年,同事孩子上幼儿园,听她们聊天说已经尝试给孩子报过N个兴趣班了,我好奇问到为什么要报这么多,孩子喜欢什么,就报那个就行了呀。同事惊讶回答那不报这么多,哪知道哪个兴趣是孩子自己喜欢的!
去年和前年我给他报了一个兴趣班,因为时代所趋,不给孩子报个兴趣班有点对不起”妈妈“这个称号。让孩子自己选择了一个,于是就上了三个学期的跆拳道。
这学期说不想练了,实在太累了,练不动。我就又让孩子自己选择,于是孩子选择了”画画“。孩子爸爸说跆拳道不坚持是不是可惜了。
孩子明年要上一年级了,他将会面临什么样的竞争我不敢想像,因为一想就满是心疼。我不觉得孩子争个第一我会有多开心,因为”第一"的背后,用傅园慧的话来说那就是“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这两天,孩子学会了跳绳。我给他买了跳绳,一开始他在家里跳,只能跳一个,不停地跳不停地跳,好在我家楼下没人,要不然邻居会有意见不可。最多两小时,孩子突然大叫“妈妈我可以跳三个了!”,激动地拉着厨房里忙乎的我出来看他跳绳表演。
从0到1是个“会跳”的突破,而从1到3就是“连跳”的突破啊!我惊讶于孩子的学习能力。很明显,我的惊讶让孩子很满足,接下来的几天里孩子一直潜心研究如何增加跳绳的连跳数字,跳到7个,跳到10个,跳到更多。。。以求得别人对他投以更大的仰慕和认可。
不难想像孩子以后面临的竞争力,我想应该是我们现在承受的竞争力度的数倍。《小别离》里的海清一旦开口描述朵朵如果不学习,那以后将会怎样怎样的时候,我的后背会冒虚汗。
那个残酷严苛的竞争环境,是我们这些一个个相同心思的大人给孩子造成的,还是未来时代的发展趋势造成的?
可能都有。
不要望子成龙了,除非你我自己是龙。在没变成龙之前,没有资格要求孩子成为龙。
或者说望子成龙也可以,但至少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开口要求孩子之前,想想咱们自己的工作表现。共同进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与其说培养孩子,不如说也是因为孩子,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