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1.自我接纳是一种心态和行动上的积极。遇到那些无法改变的问题,除了被动接受问题的存在,还可以学会自我欣赏,努力让自己过得更好一点。
2.自我接纳有时是一个悖论。当你真的接受了一个问题,甚至开始享受跟它共处的时间,变化的过程反而就被启动了。这个问题说不定过一阵就会离开你。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完成了关于自我接纳的前期准备。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如今到处都在说“接纳自己"“跟自己和解"“这样的话。比如,你可能听说过这句话:“改变那些你能改变的,接纳那些你不能改变的。"言下之意,你尝试了各种方法,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就只能接纳现在这个状态。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我钱包丢了,到处找了一圈都没找到,我也可以说:我已经接纳自己钱包丢了。
你看,这不就是把“一筹莫展”换了一个好听的说法吗?可如果只是这样,接纳不接纳是不是也没多大差别?
所以,我得先做个澄清,这节课讲的自我接纳,并不只是“承认自己做不到"而已,还需要你在心态和行动上都投入更积极的努力。甚至很多看上去无法改变的问题,反倒是“放弃治疗”之后,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变化。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接下来,我们就把自我接纳的心态,行动,和起效原理讲清楚。
自我接纳的心态
首先是自我接纳的心态。自我接纳的人,对待自己身上那些改变不了的问题,并不是垂头丧气的“认输”,他们的心态是积极的,包含了自我肯定与欣赏。
你可能不太理解这句话:既然是问题,有什么值得欣赏的?但你想一想前面的课程,我们通过语言和视角的转换,对问题进行重构、安置,发现背后积极的一面,所有这些认识层面的转换,都是为了自我接纳做的理论准备。
具体到操作上,你可以告诉自己三句话:第一,有问题不一定是你的错;第二,结果不一定像你想的那么糟;第三,就算情况很糟,也只能是你来应对,你永远可以找到更多的应对之道。这样一来,你看待自己的心态就会更平和,而不是陷入失望和自我攻击。
我知道,我这样讲的时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反驳:遇到问题,努力了没能解决,那是不得已,但你总不能还给自己找借口找优点,自欺欺人,这样下去,人不就“自甘堕落”了嘛?
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出现问题一定是因为有人犯了错。就像小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父母也会问:“人家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好好想一想自己的问题。”
然而,指责不但对解决问题没有贡献,还会让人变得消沉,自我怀疑,有时候,还会导致关系层面的僵局。
我举一个例子。我做的家庭咨询中,有一类很常见的情况,就是中学生拒绝上学。不是短期地逃避学习,而是孩子完全感受不到学习的意义,或者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自己不适合中学教育的学习体系。这种情况下,父母首先会想各种方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看病,转校,或者反复说服他“不要有压力”,所有方法都试过之后,如果孩子对上学还是拒绝的态度。这时候,父母也只能认命。
可从这开始,事情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走向。有些父母虽然承认了这个现实,但他们的态度还是不甘心,在家里要么唉声叹气,要么对孩子冷言冷语,旁敲侧击。另一些父母则发自内心地相信:孩子没问题,他只不过是暂时没找到自己的方向,需要多一点时间。
显然,两种不同的心态,将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甚至是孩子的自我认同也不一样。前一种家庭,孩子会想:“我就是烂泥扶不上墙,我这辈子没希望了";后一种家庭,孩子会想:“虽然我没找到自己想做的事,但我的能力没问题,我迟早能做点什么!"你想想,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哪个孩子的发展会更好?
自我接纳的行动
但就算我这样说,你很可能也没有被完全说服。你会想:这会不会只是一种阿 Q 精神?非要厚着脸皮,把问题看成优点,而本质上只是在逃避现实呢?
阿 Q 确实是在逃避现实,但问题是,他过得并不舒坦,只能被动地忍受着苦难,同时把苦难说成“儿子打老子";而一个人在自我接纳的状态下,他是在积极采取行动照顾自己,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整体状态是舒适的。
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点,自我接纳还需要在行动层面有所体现。要达到这种良好的生活状态,需要用到前面讲过的“安置”。意思是,虽然存在问题,但一时半会也解决不掉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具体化,拆解问题带来的影响,在不同层面把它安置妥当,尽量改善生活品质,也就是俗话说的:“对自己好一点儿。”
道理听上去不难,但是要变成生活中日复一日的实践,还是要花不少工夫的。就拿刚刚提到的,不上学的孩子来说,他每天在家的生活也许就是每天打游戏打到半夜,困了就睡,饿了就随便吃点东西,那么请问,这算不算是“对自己好一点儿”呢?
我觉得要分情况讨论。一种情况是,他真的很享受打游戏的过程,也许他的梦想就是做一个职业选手,一个游戏主播,所以他现在每一天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甚至是在为了梦想努力拼搏。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他已经接纳了自己,日子过得还不错。
但是也有一种可能,在我的经验里,这是更常见的可能:孩子并不快乐。虽然他也会声称:“我要做职业选手”,但那只是在给自己找理由。真实情况是,打游戏只是他用来填充生活的一种相对不那么乏味的方式。他并不享受游戏,只是游戏之外的生活更糟,他只能从游戏中摄取多巴胺。
那么我们就要问:“如果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你想在哪些方面得到改善呢?”
请注意,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我不知道!我知道的话,就不是现在这样了。"这种情况就需要慢慢来。也许他在心态层面上就没有接纳目前的状态,还在自己跟自己较劲。我们也可以告诉他:“不急,反正你还要在这种状态下待上一段时间,你可以观察一下,哪些方面是你满意的,哪些方面想更好一点?”
听到这个问题,有的孩子可能会说,他希望多一些零花钱,置办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从这个需求出发,他就可以采取行动,比如跟父母商量,能不能通过做家务换取一些报酬。
有的孩子会说: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我不想打游戏,想找一件真正有兴趣的事来做。那他也可以从这个需求出发,做个列表,看看有哪些想尝试的方向,能够从哪里获得资源。
也有的孩子会说:我每天最难受的就是跟父母相处的时间。虽然他们说已经接纳了我的状态,但我总觉得对他们有愧疚,所以只要他们在家,我就浑身不自在。这种情况下,家人之间就要多沟通,澄清可能的误解。其实有时候,要努力调整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到现在为止,我说的这些行动,出发点只是为了改善生活,而不是解决问题。不过你可能发现了,这两者之间没有那么明确的分界,有可能随着当事人不断追求更舒适的生活,问题也就不知不觉解决了。
就拿拒学这件事来说,我认识一个有趣的大学生。他中学期间好几年休学在家打游戏,后来他逐渐发现,打游戏没那么有意思,制作游戏更有意思,所以他开始自学游戏制作。现在,他在美国一所大学修这门专业,甚至成为了系里的“学霸”。
自我接纳的原理
自我接纳为什么会有这种意外的“治疗”效果呢?我们最后就来讲讲它的原理,一共有两点:
首先,那些无效的“解决方案”停下了。就忘了失眠的例子:越急于入睡,反而越睡不着。而你真的开始接纳睡不着的状态,比如第二天不用早起,今晚你只想充分享受一段不眠的时光,给自己调一杯酒,裹着毛毯,惬意地躺在床上看书或者看电视,这时候,焦虑的循环反而停止了。哪怕头脑里有一个惯性的催促的声音:“都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另一个自己也会很舒适地回答:“怕什么,反正今晚我也不想睡。”到这,维持失眠的核心循环也就打破了。
而打破循环之后,新的变化就会发生。这是因为前面讲过的自组织原理,也就是系统有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比如,当这个失眠的人已经做好了准备,打算享受这个不眠之夜,也许他反而就困了。而且他还给自己营造了一种更舒适的环境。在这种愉悦的、良好的状态下,好的变化也就更容易发生。
所以,自我接纳有时是一个悖论。当你真的接受了一个问题,甚至开始享受跟它共处的时间,变化的过程反而就被启动了。这个问题说不定过一阵就会离开你。
做个总结。这节课我们把自我接纳定义为一种心态和行动上的积极。遇到那些无法改变的问题,除了被动接受问题的存在,还可以学会自我欣赏,努力让自己过得更好一点,那些跟自我冲突,演化停滞相关的问题,接纳反而有利于新的变化产生。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纠结已久的问题?听完这节课,除了拿它没办法之外,你愿不愿意用一种更主动的心态去接纳它呢?当然,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接不接纳都由你决定。欢迎分享你的想法,也可以把这一讲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最后我要做一个提醒:不要笼统地把自我接纳看成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好像遇到任何问题,只要心态调整好了,问题也就消失了。心态的改变只是第一步,你还需要具体的方法。
下节课,我们就进入到实操阶段,我来介绍一种自我接纳的方法,叫森田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