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在种菜种地中,我找到了对抗中年油腻,重拾心力的秘诀

这是一个70后姐姐的碎碎念,喜欢读书写作,退休后闲靖少言,不慕荣利。自从在济南城郊的梧桐院子给先生租了块地,我每天跟着到西坡耕种,在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中,找到了对抗中年油腻,重拾心气的秘诀。

梧桐院子的菜地在先生的打理下,一点一点有了菜园的模样,四周扎好了篱笆,安置了小小的蓝色工具屋,花式小田埂有模有样,田垄已经打起来了,菜畦里有了破土的小苗,一切都欣欣而向荣。

先生看着自己建设的园子,很是满足,很是欢欣,断然没有了之前油腻的样子,我这个不喜欢下地的人也跟着学种菜,每天电量充足,难道接地气就有心气?

喜欢思考和学习的我,发现了其中秘诀有三个,那就是专心做事、做胜算大的事、时刻想着找乐子。

最近总是被感动,被信任的感动,被理解的感动,被看见的感动。

竹小凹在我文章《52岁,出差高速路上遇大暴雨,特别感谢司机师傅带我们平安驶过》留言,如果是我,也是一样的心境。我也要感谢司机师傅,把可爱优秀的莲子心童鞋安全送达。

隔着时空抱抱竹小凹,太懂我了。当时特别感谢、特别感动,就寻思一定要记下来,否则这些感动点一闪就过了,人很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

那篇文章是当天晚上在酒店里写的,9点多回酒店,写到11点半,趁着热乎劲儿,还有写的冲动,第二天肯定就写不出那种感觉来了。

所以,我特别佩服竹小凹,她笔下的生活场景活色生鲜,而且有思考、有成长,而我特别忘事,只好趁热煮字。

今天还收到sunshine的留言,她是我退休前上级单位的资深HR,非常年轻,非常专业,也非常阳光,没想到她还记得我,这让我的写作变得更有意义了。

我坚持自己内心的热爱和写作的初心,不去抢流量和爆款,真诚、真实的输出,还能让年轻人看见,这种感觉真好,也让我觉得自己也年轻了。

昨天下午,又跟着先生到梧桐院子了,一天没见小菜地,略想念。

先生说,砂石地那边已经开始动工了,可以把生菜和小葱移到梧桐院子的菜地,因为天气预报会有雨。我说,好。

种菜人最常表演的节目就是,汗滴禾下土,家常便饭。

干呗!不一会儿,汗就顺着脸颊流下来,抹啥防晒霜也不管事,现在的我一身种地人的装束,脚上粘泥,身上有土,肤色渐黑,那又怎样!

人的一生时间有限,五十岁以后,发现从前还经常想,“我是谁、对方是谁、对方怎么看我、我怎么看别人”,这些通通没用,要把精力放在干事上。

帮先生干点地里的活,写完自己的文章,背诵完日课,完成自己的锻炼目标就好。

专心于自己的事,不耗费自己的心气,不去在意别人怎么看,这样的生活很纯粹,也很自在。

我跟先生说,小葱是二姐从聊城老家带来的苗子,从砂石地到梧桐院子,它们跟着咱都搬了好几次家了。

我们用泡沫箱子盛着生菜苗,尽量给多带点原生土,先生把小葱刨出来,我给顺好,尽可能不伤它们的根。

自从开始种菜,所有的东西都留着,废旧的桶,一次性塑料盒,泡沫箱,旧编织带子、线绳子。先生说,所有的破烂都不能扔,都有用处,都会用上。

这惜物,真的惜出了高境界,一个字,服。

生菜是我喜欢吃的,它少虫害,把主根留着,可以劈着吃,耗油炒生菜,凉拌生菜都好,略略的苦味,自然的味道,天然有机的健康食品。

开车起驾梧桐院子。先生让我移栽生菜,这个我能行。

用小铲子挖个小坑,一棵棵按进去,很快就栽了一畦子。

看着喜欢的小菜苗,很有成就感。

其实,我们的心气就是这么一点点积蓄起来的,成果立即看到,得到正反馈,明天还想继续干。

为什么有些事做完即做成,就像我的写作日课,不管今天有没有特别新鲜事,我先打开电脑,写下题目。相信自己真诚的输出会得到共鸣,小伙伴们的点赞、推荐和留言又进一步提供了动力。

就像我的跳绳,1000个好像很难,当我打开运动手表,启动下键,一组100,一组100接着跳,绊绳就绊绳吧,捋一捋,继续,一直到完成。

保持自己的节奏,也能维护自己心态的平衡,当1007个跳完的时候,我又得到了正反馈。

先生说把小葱移栽到小田埂的旁边,这样一进菜园,就有种郁郁葱葱的感觉了。

反正植物也不是高需求宝宝,只要有土壤、阳光和水就行,横两行、竖三行,不需要理由,蓝图就在先生的心里。

你别说,还真像那么回事,没想到大老粗也有这么文艺的时候。

人到中年,战胜无聊,最好的办法就是变得有趣一点,培养些无用的爱好,会更容易让自己满足。

就像先生打造自己的菜园,各种创造和制作,我出差的空,他在一点一点的做木工活,亲手制作柴扉。

因陋就简,就地取材,我看着已经有点雏形了,朴素,很是喜欢。这个等完工再展示。

26号种下的秋黄瓜和西葫芦都发芽了,真好。

已而夕阳在山,晚霞温暖柔和,先生开始用他的神器浇水。我说,给我制造个彩虹吧!

有浪漫,有风骨,还有文艺,这样的种菜种地日子,哪还会有中年油腻。

感谢您的阅读,我的文字是一如既往的陪伴,让我们一起把余生过得很诗意。

如果您也喜欢,请点小红心加持,让更多的人看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