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苹果公司在美国官网发布了新的隐私政策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这在美国引发了轩然大波,甚至有人直呼“苹果公司这是在自砸招牌”,而在国内,这件事受到的关注量可就小了很多。
一方面,国产手机的强势崛起,让iPhone与iCloud有了淡出圈子核心交流话题的趋势;另一方面,国人对于隐私的敏感程度还远远比不上美国人;以及,我们平时在用的一些与iCloud类似的网盘(比如百度网盘等)、甚至是在线上传视频、图片等网站,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其实都有与这次美国苹果公司的隐私政策类似的举措,而很多人都从未关心过。
早些年,如果有人问安卓系统和苹果的iOS系统有什么差别,大概除了散发着金钱的味道之外,一个显著性的代名词就是“安全”。
“What happens on your iPhone, stays on your iPhone.”翻译成中文就是,所有你的iPhone上的数据,都只会在你的iPhone上处理(这是我自己翻的,如果有不认同,勿喷),相信这句话,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iPhone宣传广告语。
而这次苹果公司新推出的隐私政策,就是通过算法扫描比对用户的iCloud云盘中存放的照片,是否存在违规照片,如果相似度高,还会转送给人工审查,一旦查实,用户将会被封号,并将相关信息移交给失踪儿童管理局。
有网友认为苹果这是在“自砸招牌”,还有的网友担心,政府和相关机构会不会得寸进尺,对他们其他方面的隐私信息进行掌控。
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在万物互联的5G时代,如何权衡维护网络安全营造绿色上网环境和保护个人隐私。
对于维护网络安全营造绿色上网环境,全球人民都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共识: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各大互联网巨头积极响应,净化我们的上网环境;自2008年以来,谷歌一直在使用哈希技术来识别其服务中的非法图像。
我们国家对于这些非法信息,一直都是“零容忍”的态度,“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而随着巡查力度的增大,犯罪分子的手段也在日益升级,传统的方法可能已经不足以应对,所以对于适当开辟新的互联网督查路径,我认为是十分合适的。
但是就像某些网友所担心的,“扫描”只是一个幌子,而自己的其他个人信息会随之泄露,或者给了一些组织“跳板”来施行这样的使用条例,进而对自己实现“霸王条款”的绑架。
而对于个人隐私保护,有令人啧啧称奇之处,但也有仍需改进的地方。
无论是iOS14中新增的禁止App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读取相关数据,还是国家之前对于包括微信、腾讯地图等几十款软件过度读取用户信息的再整改通知,都是用户的隐私信息得到保障的重要体现。
然而,之前疫情流调,一名女教师和一名男教师公务出差的行动轨迹在网上被曝光之后,就被网友扭曲为“私会”、“背叛婚姻”,甚至逼得这名当事女教师多次自杀,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干扰。虽然流调中没有真实姓名,但是架不住“热心网友”的挖掘,这位女士的个人隐私几乎完全暴露在公众之下。这样的个人隐私,谁来保护?在配合疫情流调的情况下,能否有更人性化的举措?
除了国家出台相应政策,互联网巨头的响应之外,我认为,国民更应该提升对自己的个人隐私的重视程度,而不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更有甚者,与互联网巨头狠砸几个亿的信息保护技术相对,他们靠主动以低廉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个人信息来赚取“外快”。
殊不知,贪了这样的蝇头小利,却很有可能引来持续的骚扰诈骗电话、被冒名顶替,甚至莫名其妙背上天价债务。
而这些,都源于无知。
他们无知于思想固化,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01这样的数字在互联网时代,在5G时代的重大价值与意义;他们无知于黑色的个人信息交易链,是对社会多么大的荼毒,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无知于这会带来的蝴蝶效应。
不要等到受到损失才幡然醒悟,不要被动地等待他人来替你保护你的个人隐私。在互联网的海洋里冲浪,当犯罪的魔手想要将你拉入深渊,你是等待着国家与互联网巨头“天降正义”任由魔手摆布,还是积极斗争,做自己命运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