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以及体验过的情感都会在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可以保存得最久的,并且还能恢复的,就是记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明明记得一件事情是这样,但事实上却是另外一个样子?
弗洛伊德提出,人的记忆是会被压抑的。英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指出,人的记忆会受到主观的加工、遗漏和扭曲。戈登·奥尔波特和里奥·波斯特曼 (Leo J. Postman) 通过实验证实,人们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不同类型的误报。
现在我们先中场休息一下,简单测试一下你的记忆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受到主观加工——被暗示后的记忆。
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为研究不可靠的记忆设计了一系列简单的实验。她先播放了一段交通事故的片段后,然后向观看者提问。洛夫特斯发现,人们在回答时很容易受到提问的措辞的影响。
例如,当问到片段中发生交通事故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时,若问题中提到“相撞”一词时,观察者估计的车速均超过40公里/小时;而问题中出现“摩擦”或“接触”等词时,观察者估计的车速则为30公里/小时。同样的,当问到事故发生后现场是否有碎玻璃时,第一种情况中的观察者普遍会说有碎玻璃,而事实上事故现场并没有碎玻璃。也就是说,在实验中,提问者给予观看者有关事故细节的虚假信息会对被试的回忆造成影响。
现在让我们继续刚才的记忆能力的检测。
不要偷看答案哦!
现在,再讲一个关于虚假记忆的实验。
洛夫特斯提供给实验参与者四个他们儿时的故事,其中有三个是真实的,第四个关于在商场里走失的回忆是实验者编造的虚假记忆。这个虚假记忆中含有许多从实验参与者亲人那里搜集来的细节,比如商场场景的描述等。
实验中,有25%的实验参与者承认自己对在商场走失的回忆有印象。实验结束后,洛夫特斯告诉实验参与者提供给他们的这四个回忆中有一个是虚假的,结果24名实验参与者中有19人指出商场走失的回忆是虚假的,但是仍然有5人对自己曾经历过商场走失这样的回忆深信不疑。
你是否觉得不可思议?那么,我们来看看现场实验中你的记忆是否可靠!
记忆的七宗罪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夏克特借用了《七宗罪》和米勒的“神奇数字 7±2”的说法,提出了记忆可能出现的七种问题:健忘、无心、阻断、错认、暗示、偏见、持久,并将它们定义为“记忆的七宗罪”。夏克特把前三宗罪称为“不作为之罪”,即遗忘;把后四宗罪称为“作为之罪”,即记得。
有时候我们遗忘了重要的事情
第一宗罪:健忘。记忆随时间退化,尤其是情景记忆,对近期发生的事情的记忆往往要好于久远的事情。
第二宗罪:无心。记忆在储存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有时我们并未对当下所做的事情给予足够关注(比如放下钥匙),于是大脑就将这件事作为无关信息处理了,也就不会为后来再次提取做准备。
第三宗罪:阻断。已经存储的记忆无法被提取。例如我们都有过觉得记忆中的那个词就在嘴边却没有办法把它说出口的经历。
有时我们却牢记着我们想要遗忘的事情.
第四宗罪:错认。我们回忆的信息没错,但我们回忆的信息源却是错的。
第五宗罪:暗示。回忆受到回忆方式的影响,如个体的回忆受到诱导性问题的影响。
第六宗罪:持久。存储在大脑中的令人痛苦或者烦恼的信息会不时地干扰个体,并且会在记忆中持续。这是记忆效果过于优良导致的问题。
有时我们的记忆会出现混乱.
第七宗罪:偏见。回忆的扭曲,即个体回忆信息时的观点或感受会对个体的回忆产生影响。
文章内容改编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还有您对文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也欢迎在上面留言评论,心理小秘书与你一起进步。每天学点心理学,用心了解世界,惊叹你所不了解的事物。特别提示:心理学≠鸡汤≠算命≠读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