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读书时的班级群里,每天总有几个活跃分子,谈天论地,相互调侃。说说笑笑,逗逗小嘴。高兴处,哈哈一笑,尽显同窗共读之情。
班主任,当年教语文。也常常不甘寂寞,喜欢在群里晒一些自己的新作。以歌、词、诗、赋的形式。表达往日情怀和日常琐事。在同学们看来,老师的作品神采飞扬,堪称佳作。于是纷纷点赞。
同学A,当年班长,高个(绰号2米6),写的一手好字——钢笔楷书,当时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这一点,足以倾倒所有人。后来他未等毕业就选择了参军。在群里同学们仍然叫他班长。
同学B,唯一一个敢叫班长“绰号”的人。多年未曾谋面,无法了解其发迹史,被群友挖出曾在我们当地秧歌届享有盛名。得到过伞头领袖的赞誉。
自从其历史被公之于众后,B同学不鸣则已,一鸣必以秧歌示人。果然平仄有韵,对仗工整,又不失风雅。同学们便力邀其大显身手,于是群里便经常可以欣赏到B同学的力作。
同学C,帅气,成熟,被称为美男子。工作顺利,事业有成。喜欢在群里晒晒自己的行程,工作的场景。冷不丁来一张股市的走势图,在群里说一些我们听不懂的股市行话。
印象里的活泼开朗依然是他现在的标签,恐怕再过多年,他的笑脸也永远无法从记忆中抹去。
同学D, 农民,生活在老家县城旁边的农村。自己种地,供养两个女儿读书。同时侍奉八十多岁的老母亲。
D同学是个乐天派,诚实、善良,无欲无求。生活虽苦,但教子有方。心态随和,又是一个大孝之人。在别人眼里,他的做法近乎迂腐,而在他的世界里却显得那么自然。
他会看着收获的几个南瓜而暗自窃喜,进而拍成视频在群里炫耀;为了省钱让女儿给自己理个光头而开心很久;他会因为去省城给女儿看病自己背着锅碗瓢盆和干粮食物而自鸣得意,也能为掉了牙齿的老母亲用嘴嚼碎食物进行反哺而自豪感爆棚。
就是这样一个中年男人,他的老成持重似乎与其年龄无法匹配。你也似乎看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老年闰土般的辛酸人生在他的身上得以完美体现。而他却是一个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只有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
要不是在群里对同学们的现状有所了解,恐怕对彼此的印象会永远留在记忆里。
秦同学说话时永远带着笑,看着他打出来的字里行间都能感觉到他带着些许滑稽的笑声。
严同学是我们的班花、马同学是班里的学霸、李同学的放荡不羁,王同学的热烈奔放…………
同窗共读三载,师生情,同学情早已烙刻于心,永远都不会遗忘。
生活再继续,群里的那些事时不时地牵动着我的心。时间带走了我们青春和容颜,却带不走我们的友谊和情感。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情感会越来越值得珍藏。